常態化托管需要更健全的機制
2021-07-26 08:35:44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1
聽新聞

7月19日,北京市中小學生開啟暑假生活后的第一個周一,本該安靜的校園卻多了不少孩子們的身影。

此前,市教委發布消息,今年本市將由各區教委組織面向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的托管服務。托管時間為7月19日至8月20日,分為兩期,每期12天。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學校為學生安排了豐富的托管生活,但是報名情況并沒有預期的火爆,很多學校報名人數只有個位數。專家表示,學生的健全成長是托管服務的最終目標,暑期托管的選擇可以再多一點。

【現場】

15所學校的52名學生成了同學

中關村三小南校區的圖書館里,小沙發、桌椅一字排開,二十多名小學生聽老師介紹完圖書分類和位置后,四處散開,各自找尋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在閱讀的海洋中徜徉。“剛剛是我們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了暑期作業?,F在是閱讀時間,一會兒我們還要去做游戲、看電影,本來以為來這里只是寫寫作業,沒想到還挺好玩兒的。”中關村三小學生陳祺璇說。

“緊閉雙眼,放松,遠眺窗外……”閱讀的間隙,孩子們分組圍坐在一起,跟著音樂指令做起了眼保健操……

根據市教委要求,暑期托管服務以看護為主,內容主要包括提供學習場所,開放圖書館、閱覽室,有組織地開展體育活動等,不允許學校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因此,不止中關村三小,本市很多學校都發揮各自優勢,為學生們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托管生活。

“向上伸手,吸氣、呼氣、半蹲、撐住……”在首經貿附小,來自附近15所學校的52名學生在這個暑假成了同學。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跟著音樂律動起來,在大汗淋漓中揮灑熱情和活力。校長張曉紅介紹,學校每天都安排了專門的體育運動時間。“天氣涼快的時候,我們組織學生到操場運動;天氣太熱或下雨,我們也會在室內組織學生做好室內操。”托管期間,學校每天至少有六位老師到校,包括一位干部、一位校醫和四位老師。每天的課程也會根據托管老師的學科和特長進行個性化的安排,昆蟲興趣啟蒙、音樂欣賞、棋類游戲等多樣活動都登上了課表。“我們每天拿出一到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完成暑假作業,剩下的都是實踐類、拓展類的活動。”

【學生】

“有小伙伴一起,暑假不孤單了”

學生按照就近、方便托管的原則自愿報名。從首期托管實際報名情況來看,各校報名人數并不太多,很多學校報名人數只有個位數。

最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就暑期托管的話題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大部分小學生都不愿意參加托管。有學生直言,“不放假的時候天天去學校就已經夠辛苦的了,放假了還要去學校,心理上有排斥。”“上學的時候就天天盼著放假,放假了肯定就不想再去學校了。”

有學校負責人分析,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學生在校期間仍要佩戴口罩,一些約束性的規定也是造成部分家長沒有報名的原因。

即使是參加托管的學生,也不完全都是“自愿”。當被問及為何參加托管時,很多孩子的答案如出一轍,“爸媽讓我來的。”有的家長甚至并沒有實際托管的需求也參加了托管。某學校負責人就透露,班上有一學生的媽媽是全職主婦,但是覺得在家里看著一個鬧騰的孩子容易心煩,便也報了名。

當然,也不乏孩子在暑期托管中找到了樂趣。“這可比在家待著有意思多了!”在中關村三小,一名八一學校的女生興奮地拉著自己新認識的小伙伴。她告訴記者,自己的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到了假期,自己在家一坐就是一天,特別無聊。“今年就不一樣了,有小伙伴一起,就不會孤單了。”首經貿附小的學生孫嘉璐也滿心歡喜地參加了首期托管,“大家一起寫作業更有氛圍,利用這12天,我要好好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踏實安排別的活動,再也不用開學前幾天忙著趕作業了。”

【家長】

“只能托管12天,有點意猶未盡”

“暑期托管,對我們雙職工家庭幫助可大了!”家長董女士說,聽說學校有暑期托管的項目,自己第一時間給孩子報了名。平時她和老公工作都忙,往年都是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請老人幫忙。“老人跟著辛苦不說,我們也擔心孩子在家里整天只想著玩手機、看平板電腦,上班的時候總要往家打電話問幾句才放心。現在好了,把孩子放在學校,有老師陪著,有同齡人一起玩兒,我們覺得松了一大口氣。”孫先生是一個二胎家庭,女兒上五年級了,兒子只有4歲。“平時周末里,因為兒子鬧騰,大女兒都沒法兒好好學習,去學校參加托管可比給孩子報輔導班讓人放心多了。”

不過,也有家長覺得12天的托管讓人有些意猶未盡。按照市教委規定,每名學生最多只能參加一期的托管。“知道老師們很辛苦,但是,暑假有40多天,只能托管12天,剩下的時間我們還是得再想別的辦法。”

還有一些家長提前給孩子做了暑假安排,對托管班這一新生事物保持“觀望”態度。三年級家長周女士說,自己特意將年假安排在了暑期,早在放假一個多月前,她就已經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妥當:每天上午參加補習,沒有補習的時候,自主學習、看書;下午是體育鍛煉時間;晚上自主閱讀,個性活動。

【學?!?/p>

常態化托管需要更健全的機制

“老師們負擔過重”成為托管政策帶來的焦點話題之一。實際上,12天的托管周期,分攤到每位教師身上,時間并不算多。不過,負擔雖然談不上多重,實際困難卻是顯而易見的。

市教委要求,各區根據實際情況,以街道、鄉鎮為單位確定托管服務承辦學校。這也意味著,老師們看護的對象,有相當一部分并不是本校的學生,這為托管服務承辦校的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為此,首經貿附小特意為每位學生制作了胸牌,學生戴著胸牌入校,放學后,由老師將學生手遞手交還給家長;中關村三小也通過“接送卡”保證學生在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安全對接。

此外,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如何在短時間內熟悉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也是一項全新的考驗。

“在暑期托管中,凸顯公立教育的主體地位,我們責無旁貸。但是如果作為一項常態化的政策來推行,還需要更加健全的機制。”一學校負責人說出了不少同行的心聲。

在有些學??磥?,暑期托管的選擇還應更加豐富一些,比如社區、場館等都可以成為托管的承辦方。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假期托管工作不能全部由學校從頭到尾承擔。學校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教育部積極倡導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也鼓勵社會力量共同承擔。市教委也倡議,社會各界和相關單位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為中小學生提供暑期托管服務。

【專家】

托管不能僅以學生安全為目標

儲朝暉認為,假期托管從滿足部分家長急難愁盼的需求出發,旨在解決低齡學生暑期“看護難”的問題;但不能滿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學生的健全成長為目標,也需要以此為標準對托管服務進行規劃、實施、選擇和要求。

“假期托管的對象是鮮活有個性并處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不是一般的物件,前提當然是保障安全,但又不能止于保障安全。”儲朝暉說,家長、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須明確,家長是托管服務的間接對象,為家長解難不是最終目標;學生是托管服務的直接對象,學生的健全成長才是最終目標,是比安全更高層次的需求和要求,不能本末倒置地為了家長而忽視孩子,為了安全而忽視、壓制學生的健全成長。

儲朝暉表示,一般來說,4歲是兒童自主性快速成長的起點,小學和中學階段是學生自主性成長的關鍵期。但由于大多數學生的時間、空間和活動內容都已經被家庭和學校排滿,使得不少學生自主性未能正常生成,反倒形成典型的被動型人格,“老師和家長叫干啥就干啥,自己獨處就不知道干啥,不能生成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目標,這已成為大面積影響中國學生正常成長的突出問題。”

儲朝暉認為,假期歷來是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環節,是養成自主性的難得時間窗口;從健全成長的角度看,學生們太需要有個與學期大不相同的假期,休整一段,到自然和社會中快樂一番,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牛偉坤 李祺瑤)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