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 帶學生設計游戲程序
2021-08-17 08:36:00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生在這個時代的“數字原住民”更需要培養信息素養。然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游戲,反對孩子接觸手機和電腦。漢陽區芳草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吳曉韻,不贊成家長把孩子完全跟手機電腦隔離開的做法。因為她非常明白,這是時代對當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于是她主動創新、積極探索,不僅讓學生在課上有所收獲,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2010年入職以來,她用對教育的熱情守護孩子們的成長。

讓學生主動尋找解決方法

“我們班的軒軒(化名)能不能不讓他上信息技術課了,家長反映他太著迷于手機和電腦了。希望學校老師能幫忙管管他,不讓他用電腦。”當班主任向吳曉韻反映班上學生的問題時,吳曉韻想了想說:“還是讓他來上信息技術課吧。”

吳曉韻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挑戰任務,給出一些簡單的線索后,引導學生自己或組隊去完成任務。“遇到不會的怎么辦?主動獲取可比被動接受印象深刻得多。”她從不直接說出答案,學生需要自己通過學習微課或上網搜索,找到通關秘籍。在培養主動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電腦、手機除了玩游戲,還可以輔助學習獲取知識。

就算是課下,她也會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玩”,讓信息技術有點生活氣息。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自己主動去尋找解決方法,周末出門拍一拍好看的風景,并在照片上寫下此時此刻的心情,網上學習一道簡單的菜做給爸爸媽媽吃,在特殊的日子里制作一個簡單的小視頻……孩子們不再沉迷于游戲,找班主任“投訴”的家長也變少了。

“有一次放學在校門口聽到一位老人跟家長聊天,他剛從老家來武漢,周末想去武昌玩,是孫子利用導航,幫他找到了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吳曉韻說,這是一位隨遷子女的爺爺,吳曉韻聽到這樣的對話欣慰極了。

從“玩游戲”到“做游戲”

孩子都愛玩游戲,可怎樣讓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成長與收獲呢?吳曉韻有辦法。“既然你們都這么喜歡玩游戲,那我們就一起來做游戲吧。”她挑選了部分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有部分特別愛玩手機、電腦游戲的孩子,組成編程社團。她帶領孩子們一起打開游戲世界的另一個大門——自己做游戲。

從“玩”到“做”,游戲也可以用來學習。通過Scratch可視化編程,她跟孩子們一起探究制作游戲的流程。指導孩子們完成游戲設計、搜集素材、設計程序、動手操作,和孩子們一起找漏洞,完善程序。她還讓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個游戲制作小團隊。在她的指導下,編程社團的孩子完成了“太空大戰”“貓捉老鼠”“消滅病毒”等充滿了想象也兼具技術性的小游戲。

就這樣,孩子們制作的小游戲從簡單的動作,到后來不斷提出想法進行完善,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更是一種勇于探索、互幫互助的精神。吳曉韻經常跟學生說,既然要玩,就要用信息技術玩出花樣、玩出名堂。小游戲完成后,社團里的孩子將自己設計的游戲分享給小伙伴們玩,看到小伙伴們崇拜的目光甭提有多高興了。許多學生都特意跑去告訴吳老師,這比打游戲有趣多了。

給自己找“麻煩”

吳曉韻的課堂總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驚喜”,而這些驚喜的背后是她課下不斷地給自己“找麻煩”。為了讓課堂更有意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她先去了解孩子們最近喜愛、關注的事物有哪些,然后想方設法融入課堂之中。

除了信息技術,她還承擔了科學教學工作。在這樣的融合教學中,她也成長為一名融合型的“斜杠教師”。信息技術課堂上,會看到科學課的影子,科學課的課堂上,也有信息技術的元素。曾經擔任過科技輔導員的她,用融合的思想讓課堂變得更有意思。

機器人、3D機、紙雕機、VR虛擬實驗設備,有“高科技”的地方,就有吳曉韻。學生總能在課余時間看到她學習探索的身影,她經常“玩”忘了時間,下班好久了都沒發覺。有時她覺得一個人研究不過癮,還拉上信技組的小伙伴們一起教研,并嘗試運用到課堂上,讓自己的課堂一直保有新鮮感。在完成教學之余,她還出現在了學校《team綠色能源》校本課程開發的隊伍里,她對教學的熱情時常能為小組的老師帶來很多不一樣的靈感。(楊幸慈)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