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科之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不能有定式思維與偏激認知
2021-09-08 08:57: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最近文科理科孰優孰劣的爭論在網上又火了,總有人想建立文理科之間的“鄙視鏈”。從歷史上看,建國初期,我國效仿蘇聯教育模式,開始實行文理分科。文理分科的結果就是人才的分工和職業的分化。但關于文理分科的爭議從未停歇,甚至產生了一些偏見,不少人認為理科更為嚴謹,注重理性思考和邏輯思維,而文科則更為感性,注重感知和審美。隨之而來的是某些學科逐漸積累起來的優越感和某些學科被置于“鄙視鏈”的底端。其實,所謂的文理科之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不能有定式思維與偏激認知。

首先,文理分科是為了方便學習,讓學習者能夠根據興趣、職業期待、人生期望等因素,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專業,這樣可以節省精力和資源。然而,人生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選擇文科或者理科,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就一定要做世俗定義的“文科生”或“理科生”。一個人獲取知識、培養思維、提升技能的渠道有很多,文科生同樣可以具有理性的思維和思辨的能力,理科生也同樣可以有敏銳的直覺和細膩的情感。

其次,新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發展具有綜合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成為大趨勢。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學科、行業之間的壁壘被逐漸淡化和打破,跨學科的思維越來越重要。單純以文理科的背景來衡量人才的做法,已經不再符合時代需求。包括山東在內的很多省份高中已經不再分文理科,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近年來也提升了對本科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

誠然,在多數人的認知中,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普遍比文科生要多一些,收入也相對較高,但這并不等于理工科就比文科優越。人文社科帶給人的影響是深刻的,雖然可能并不像理工科那么“實用”,可以很快“變現”,但人文社科卻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媒體、語言服務、經濟、貿易、文化產業,雖然其“實用”價值相對更難量化,但它們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理科和文科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如同一架飛機的兩翼,我們不應該厚此薄彼。

另外,學習經歷和工作生涯可能會分文理,文理科也的確帶給人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但人生并不分文理,更不以文理科來衡量人生價值。有趣的靈魂都是超越學科的,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豐滿自己靈魂的過程。

因此,對個體而言,無論所學為文科專業,還是理科專業,都不應該只是單純接受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培養本專業的技能,而是應該打破文理的界限,突破學科的局限,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建立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社會而言,應當改變對于人才的評價體系,弘揚正確的價值風氣。文理科只是一個標簽,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標簽,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唯專業論和唯收入論,這才能體現一個社會的包容性。(李少波)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