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很多中小學生作業確實明顯少了,但家長有點“慌了”:沒有作業真能行嗎,怎么檢驗和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有家長開始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一對一輔導……針對這一熱點問題,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回應稱,在“雙減”過程中,對作業的要求是“減量提質”:減去那些機械、重復、無效的“繁難偏怪”的作業,提高作業的整體質量,讓所留的作業具有診斷和學情分析的功能,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對老師來講,可以選用新的作業素材和載體,并通過判作業環節把孩子的學習的狀態“判出來”,從作業中看到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過程。
提高作業質量,需要提升學校整體的教研質量。李奕說,在促進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把一些骨干、特級教師流動到教研組的崗位上,目的就是要利用這些教師的經驗去研究高質量、少而精的作業。目前,很多教師為新學校帶來了新的課堂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方案,通過與教研組的交流研討,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學科類作業輔導的效果。
學生作業“減量提質”,也離不開家校良好互動。家長可以通過和科任老師充分溝通,掌握孩子學習情況,了解各科作業結構和完成時間,針對孩子的薄弱項,請老師給出專業建議,考慮是否需要調整作業類型,加強作業輔導、額外增加基礎性作業等等。
針對部分家長可能仍然存在焦慮情緒,想給孩子單獨找老師輔導或者利用周中時間上網課的情況,李奕建議,一定要慎重,要優先保證孩子在校學習狀態和夜間睡眠時長。如果真要采用此類措施,也建議家長先與老師溝通,聽聽老師的意見。“我們反對簡單地把時間交給某個培訓載體,這樣其實效率不高,孩子也未必能夠獲得很好的效益。因此,老師和家長基于孩子自身特點的溝通極為關鍵。”(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