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2%的學校確保學生每天作業時間不超標,超95%的學生表示自己能獨立完成絕大部分作業。10月21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發布《“雙減”后北京市中小學作業情況調研報告》。基于調研結果,該中心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優化作業的十條建議。
近期,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對全市16區及燕山區、經開區近600名校長、3萬余名教師和8萬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任賈美華介紹,通過調研發現,“雙減”后,本市在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統籌作業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與成就。中小學學校作業管理制度建設趨于完善,制定作業管理方案的要求得到較好落實。
調研數據顯示,96.04%的學校制定了全校的作業管理方案,建立了作業校內公示制度的學校也占到92.77%。同時,學校通過控制作業布置總量和書面作業時間,也有效減輕了中小學生作業負擔。98.62%的學校對作業布置進行了統籌規劃,確保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不超標,89.06%的學生認為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量不多,還有超過95%的學生表示自己獨立完成絕大部分作業。
與此同時,調研數據也顯示學校在作業設計的教研、“分層作業設計”培訓等方面存在一些難題。
“學校在開展作業設計的教研工作方面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賈美華說,調研數據顯示,已在每個年級組成立作業設計研究小組的學校,僅有79.86%;已經制定出鼓勵教師開展創新作業研究措施的學校,也只有76.25%。此外,分層作業的設計更成為教師公認的難點,實際應用度較低。33.29%的教師只是偶爾布置分層作業,還有5.07%的教師從不布置分層作業。“分層作業設計”也成為教師們一直認為最急需得到專家指導的培訓內容。學校、教師急需專家指導與優質資源引領、學生在校完成作業的比例尚待提高等問題也同樣存在。
針對調研中反映出的問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從“依據學科特點設計適宜的作業類型”“建立教師試做作業制度”“注重分層并精選作業”等維度,向全市中小學教師提出十條建議,引導教師通過優化作業,有效實現減負提質。
十條建議中,不僅有方向性的指引,也引導各科教師如何實際操作。比如,語言類學科要對背誦、默寫、作文等作業進行長周期安排,抄寫類作業要防止懲罰性布置;理科類學科要改變作業難度、數量,避免與教學脫節、應試傾向嚴重等突出問題;綜合類學科要探索實踐類、體驗類、探究性活動的設計;各學科教師應引導學生到社區、博物館、紀念館、科技場館等社會實踐基地完成跨學科、主題式、項目式作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