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花開季,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大四學生饒瑋軼已經在校處理畢業事宜了。回想起4年前略帶沖動的專業選擇,如今的她倍感幸運,“學校夯實了中藥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讓我在畢業這個關口充滿了自信。”
數月前的秋招現場,饒瑋軼曾自信地向企業介紹她在學校“專業五能”人才考核中的優異成績。當談及考核中她清晰地辨認了60余種藥用植物的科屬名、植物名,并快速辨別了20味常用中藥的真偽品時,不少企業負責人都連連稱贊。
“不搞花架子,強基礎、重實操、有創新”,這是企業對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才培養成果的評價。作為安徽唯一以中醫藥學為研究特色的省屬本科高校,學校立足中醫藥根本,不斷開拓創新,小火慢熬出了一劑“育人良方”。
扎實筑牢中藥學科基礎
“對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感的培育,是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藥學院院長桂雙英認為,堅持這套培養思路,既受使命感驅動,也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
中醫藥事業發展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優勢?桂雙英表示,關鍵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中醫藥為本,同時融合其他學科優勢。
以基礎為綱,在學校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中醫學基礎”“臨床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占據了半壁江山。“在本科階段打牢學生的中醫藥理論基礎,就是把醫藥文化認同感深植于學生內心。”桂雙英說。
以能力為要,學校提出了中藥“專業五能”培養目標——能“識”藥,能用本草的歷史眼光識中藥;能“辨”藥,能辨識中藥材或飲片的真偽優劣;能“制”藥,會傳統工藝,懂現代技術,善炮制加工、精制劑生產;能“用”藥,知藥性功效,懂中藥配伍,會臨床應用;能“創”藥,會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新產品,促進新應用。
依托“專業五能”培養目標,學校又創建了“五能”考核體系,每種能力分為兩個考核等級,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如識藥能力一級考核,要求學生能識別常見藥用植物300種,寫出常見藥用植物基原所屬科、種以及入藥部位、中藥名;制藥能力考核要求學生解決常用中藥炮制的輔料選擇、用具使用、火候掌控、操作規范、成品判斷等實際問題,并考察學生是否會分析處方,根據藥物性質初步設計處方以及制備片劑、膠囊劑等中藥常規劑型。
創新融合助力跨越提升
已走上工作崗位的喬歐,一直難忘大二期間在校參與的創新項目研究,和它給自己專業學習帶來的啟發。
喬歐介紹,中藥成分和作用機理復雜,單一成分無法反映其質量優劣。為探索科學的中藥整體評價方法,在教師指導啟發下,他將UPLC(超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技術應用于中藥經典方桃紅四物湯的體內外成分分析中。一年多的研究讓喬歐重新思考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他表示,對中醫藥理論基礎的夯實、對中藥本原的深刻認識并沒有讓自己陷入故步自封,“理論為基,才能更好地擁抱創新”。整個項目的研究讓喬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藥發揮療效的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特點,也更加清晰地體會到指紋圖譜等現代技術在中藥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在校長彭代銀看來,傳統中醫藥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所在。“傳統中醫藥就是在不斷地汲取和利用各時代新興科學技術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傳統中醫藥領域具有典型的大數據特征,數據量大、具有多維性和復雜性。將今天的人工智能特別是大數據技術逐漸應用到中醫藥領域,聯合挖掘和共享中醫藥大數據,會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夯實基礎,提質創新,學校據此提出了“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即在院校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為學有余力、學有專長的學生做加法,實施英才培養,強化“傳承”和“創新”兩翼。
特別是在“傳承翼”中,學校遴選了中醫藥名師,組建了由骨干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的梯隊,開展醫教研一體化傳承教育工作,并建立相應的人才評價和績效考核機制,使名師傾囊相授、弟子安心學習。
與此同時,學校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創設的中藥傳承創新班應運而生,每一屆班級均在學校中藥學專業大一學生中選拔30人,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開設中醫藥傳承創新特色課程及特色實踐教學環節,精準強化本科生的中醫藥思維、科學思維培養。
實踐育人山野天地求真知
依托安徽豐富的中藥資源和產業優勢,學校構建了第一、二、三課堂一體化的校內外實踐育人體系,創建了黃山野外藥用植物識別、亳州中藥材市場中藥材辨識、中醫藥文化節、大學生中藥資源科考等實踐育人品牌項目,探索出了一條特色育人道路。
“神農嘗百草的艱辛、中藥藏于山野天地間的靈氣,都在野外科考中化作了震懾人心的力量。”參與大別山中藥資源科考后,2020級中藥(1)班學生莊榮將傳承中醫藥文化的使命扛在了肩頭。
2018年起,學校啟動了中藥資源科學考察活動。每年暑期,經層層選拔的20余名學生深入大別山、皖南山區等地,采集道地藥材標本,實地考察中藥材資源的分布、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情況。
“中藥科考多在森林、山區等惡劣環境里完成。隊員們每日行程20公里以上,晚上還要壓制標本到深夜,有時還要在野外露營。”科考項目負責教師楊青山表示,通過科考,學生鍛煉了體魄、錘煉了意志、增長了中醫藥知識,也增強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中藥專業‘五能’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彰顯了學校‘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育人特色,不失為一劑夯實基礎、創新提升、實踐求真的‘育人良方’。”彭代銀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18日第5版
標簽: 小火慢熬一劑育人良方 meta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