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威高:高端醫療器械打破壟斷,這家山東民企功不可沒
2022-04-14 12:56:07 來源:齊魯晚報網
1
聽新聞
它是中國最大醫療器械廠商,兩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作為上榜好品山東高端醫療設備、醫用護理產品、疾病診斷產品的代表品牌,“威高”這個的品牌,一直在國產替代的路上堅持不斷地進行著自主創新。

成立34年來,威高集團一共突破21項技術壁壘,106種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替代,為國家節省醫療支出3000億元。在心臟支架這樣的救命產品上,正是因為有威高這樣的國產品牌崛起,才打破了國外品牌的價格壟斷,保證了中國供應鏈的強大韌性。如今,威高自主研發的第四代心臟支架開始挑大梁了。

左為藥物涂層心臟支架,右為新開發的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

2020年9月5日,威海市進行了首例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植入手術。這次手術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親自操刀。

由威高研發的這款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學名為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脈雷帕霉素洗脫支架)已經于2020年3月上市,將心臟支架拉入了“可降解時代”。

在心臟支架領域,正是因為第三代心臟支架成功上演了“國產替代”,才能使國家對冠脈支架的集采能夠順利實現。不僅如此,威高繼續在第四代心臟支架上進行創新研發,保持競爭優勢。

心臟支架是心臟介入手術中最常見的醫療器械,具有開通和支撐動脈血管的作用。目前,臨床99.9%的患者使用的是第三代金屬藥物支架,主要材料是鈷鉻合金、不銹鋼,這些材料支撐性好,柔順性好,可以把狹窄的血管支撐起來,但一旦進入人體就要終身攜帶。

第四代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在植入人體3年后,就可以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體內不再有異物,血管的彈性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避免了金屬支架永久殘留體內帶來的風險,實現了血管再造的目標。

這款讓患者告別了“金屬心”的顛覆式產品,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使用金屬支架的病人一旦出現血栓,往往需要心臟“搭橋”,這種搭橋手術風險極高,而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可以重復置入支架進行治療;金屬支架植入后,需要終身服用排異藥物,第四代支架植入后,無需再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有些人放了金屬支架后,會產生過敏反應,術后做核磁共振檢查,包括過安檢,金屬支架可能會有一些障礙,而“非金屬款”的支架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第四代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涉及生物藥理學、固體力學、醫藥臨床實驗及植入類醫療器械生產等技術領域,本質上講,它其實是新材料在醫療器械領域掀起的一場革新。

這種支架采用的是聚乳酸作為基體材料。聚乳酸號稱新材料中“芯片級”產品,這種“會自己消失”的神奇環保材料,可以從玉米中提取淀粉原料制成,做一次性餐盒、食品包裝袋,還能用在一次性輸液工具、手術縫合線、人造骨折內固定材料上,甚至用做心臟支架。

從市場收購價一塊多錢一斤的玉米,到上萬元的可降解心臟支架,這就是新材料這個“萬億風口”的產業魅力。這種“72變”,顯示出聚乳酸作為新材料在應用領域多點開花的能力,而玉米之所以能“變”成心臟支架的核心機密在于:聚乳酸這種高分子材料,由多少個乳酸鏈搭建起來,才適合做心臟支架?

這就是一款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的核心技術。2005年,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通過不斷的實驗,破解了這個秘密,發明了專利生物可降解載藥物高分子材料支架的制備方法。

但從一項發明專利,到實驗室產品、到小試、中試、到產業化,這中間需要不斷地燒錢,不同的階段需要引進不同的設備、人才、需要工藝不斷改進,需要強大的精密制造能力,這同樣是驚險一躍,也是一個漫長的、熬人的過程。

而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總有像美敦力、波士頓、雅培這樣國外廠商虎視眈眈盯著,而“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戰略,讓他們在中國市場一直保持技術和產品領先,賺取豐厚的利潤。

業內人士稱,目前,在心臟支架領域,國外廠商提供給中國的產品,并不是最先進的,最先進在國外,他們先捂著,先賣二代機,二代機大家會做了,啪,再把最先進的扔出來,攪和市場。

國內廠商的優勢在于掌握了渠道,同時,國家政策鼓勵用國產,鼓勵國產替代;中國廠商也可以通過收購歐美公司,快速提高技術水平,和它并跑。

但這款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的研發和產業化再次重復了一個事實:核心技術的發展沒有捷徑和彎道超車,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硬道理。

從2008年起,威高心內耗材集團子公司山東華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建帶領研發團隊,和葛均波院士一起突破了關鍵技術壁壘,歷經12年,終于研制出了可以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這款名叫“Xinsorb心祥”的支架在中山醫院的科研平臺上完成了200多頭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后,取得良好結果,其性能與當時市場上主流金屬藥物支架相似。

在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親自完成了生物可吸收支架人體探索性研究支架植入手術,30位受試者經過180天的冠脈造影復查后,無一例出現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內血栓癥狀。

2018年8月,這款支架進行了首位植入患者的5年冠脈造影及腔內影像學隨訪,隨訪結果十分優秀。這是一位大貨車司機,到現在為止,這名大貨車司機都活得十分健康。

2020年3月,Xinsorb心祥支架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成功上市。目前,這款生物可吸收支架已在全國38家醫院為1200多名受試者進行植入。

在12年研發過程中,Xinsorb心祥支架先后獲得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等支持。

從輸液器做起的威高,介入心臟支架這樣的高端產品,要從19年前威高創始人陳學利說起。

2002年,陳學利到美國談判一個項目,談判當天吃過午飯,美方負責人說要去做一個心臟支架手術,5點以后才能繼續。出于職業敏感,陳學利跟隨美國人一同前去。手術是在一個十分普通的診所里做的,時間僅用了兩個小時,三小時后,那個美國人便行動自如,談判如期進行。

這讓陳學利震動很大。在國內,心臟支架屬于“奢侈品”,當時完全依賴進口,價格高達5000美元,普通人根本無力承擔。陳學利開始延攬人才,研發生產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臟支架。

2005年,就在葛均波院士發布可生物吸收心臟支架的專利時,威高研發的藥物涂層心臟支架上市,倒逼國外將4萬多元的產品降到26000元;2016年,國產產品降到8000元,國外產品降到14000元。多年來,這款高價值耗材幫助國人節約400多億元。

目前,威高正全力開拓心臟生物可吸收支架市場,這款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市場還需要再培育二三年,才能達到一定市場規模。

在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像高端CT機、核磁共振等高端影像設備,還是GPS(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大廠家占據市場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額,中國廠商只能“吃一口”。在這場博弈中,國家通過發放進口產品配置證的方式,給國產廠商留下一個成長和發展的市場空間。

當前,我國每年心臟冠脈手術量約為100萬臺。按照每臺平均1.5個支架計算,每年總量在150萬個。

這是一個好賽道。就像威高方面說的,“我們希望能找到好的賽道突圍出來。”

處在爬坡期的威高正在蓄力,一次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都在為后來的沖刺做準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http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