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過去!到山東科技大學筆架山空中看綠化情況”“記錄實訓中心高層施工立體交叉作業的狀態”……連日來,隨著一項項指令“下達”給無人機,山東科技大學工程審計開始布上“天眼地網”,護航高校工程審計工作。
“大學要建大樓、搞建設等,但是如何破解審計監督工作效率低、時效差等難題?”針對這個困境,山東科技大學審計處處長卿熙宏介紹說,近年來高?;窘ㄔO工程數量、規模與資金投入增長迅速,跟蹤審計是發揮審計監督鑒證職能、履行審計職責的有效方式,由于受到人員限制、審計工程復雜及需現場查看等因素的影響與約束,造成了審計監督和檢驗鑒證等效率低、時效差、費用高、工作量大、備案不全面等問題,難以全面及時有效地開展跟蹤審計工作。
何不讓無人機成為審計工作的“天眼”?山東科技大學審計處工作人員針對校內基建項目內部跟蹤審計存在的難點,開始研究采用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對基本建設項目進行跟蹤審計的方法。
通過審計實務的開展,也進一步驗證了無人機工程審計的流程、方法和成果。無人機技術的應用不但提高了審計效率,還讓審計人員在項目現場“暢通無阻”。
據介紹,2019年底,該校投入工程實訓中心的建設,該工程項目主要施工工期在2020年全年,審計任務涉及工程開工到竣工的全過程。該項目審計存在一定困難:隱蔽工程項目的鑒證和驗收,核查引起造價變化的各種因素,以及需要詳細的文字及圖像記錄……審計處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對實訓中心各樓層施工變更狀態進行實時鑒證留證,減少了登架、爬模、上塔吊及攀鋼結構等高空作業的次數;通過視頻記錄或圖像采集,快速進行施工進度精準監測、現場跟蹤審計、工程量精準測繪等工作。
在對2020年山東科技大學校內豆沫山綠化項目審計工作中,也充分利用了無人機技術。在該項審計工作中,被綠化修復的山體有的部分十分陡峭,讓審計人員“高不可攀”,而無人機卻能穿云而過,飛到幾百米的高空,拍攝山頂情況,以“鐵”的事實保證了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公正性。入山的道路被封鎖了?人員過不去?小巧的無人機飛過障礙,將現場情況清晰地拍攝下來。自從無人機技術應用到審計項目后,審計人員猶如開了“天眼”,有效解決了“坐車跑、現場找、去不了、看不全”等難題。
卿熙宏告訴記者,通過對學校前灣港路的筆架山綠化,實訓中心的基坑測量,可以證實無人機應用在工程審計中非現場的監督測量、鑒證取證環節確實有諸多優勢。對比傳統審計中的測繪手段,無人機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將在學校后續的工程——“無人研究院”“圖文信息大樓”等項目中應用無人機技術為工程審計結(決)算提供依據和支撐,在工程審計工作中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孫軍 特約通訊員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