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學:行業問題往往是培養創新的試驗田 創新課程體系筑牢專業之基
2020-04-20 13:49:16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幾十輛土方車進進出出,挖掘機、攪拌車等開足馬力運轉,焊接聲、切割聲……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近日,廣東重點交建項目“佛山清遠從化高速公路”奏響復工協奏曲。為保障該項目復工,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第一時間安排研究生進駐,趕在項目復工前完成隧道施工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工作,確保施工數據的恢復與延續。這正是學校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將育人與科研相結合服務社會的縮影。

近年來,學校基于國家質量工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區”建設,積極探索并實踐土木工程教育改革,深化課程內涵建設、整合校內外合力,凝練出一套富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為服務地方建設及國家“一帶一路”倡儀輸送了12000余名專業建設人才,走出了一條培養優秀土木工程師的創新之路。

創新課程體系筑牢專業之基

新學期伊始,土木工程學院2017級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本科生唐盛輝的課表上又多了道路橋梁檢測技術、BIM技術與上機、智能與綠色建筑、軌道工程概論等幾門與時俱進的公選課;適逢2020屆畢業生開展畢業設計,又有數十名來自大型國企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實踐導師參與“云指導”;湖南省智慧建造裝配式被動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剛剛獲批,使得學院校企合作基地達30余家……而在過去的2019年,該校土木工程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符合《華盛頓協議》國際互認條件,躋身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千篇一律的學術性、綜合性、理論性課程設置忽略了社會對工程人才多樣化需求的特點,導致辦學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如何打破傳統課程體系局限,優化課程建設,成為專業課程改革迫在眉睫的問題。

基于土木工程專業多方向設置特點,學院教改項目負責團隊多番探索,逐步構建起“二平臺、一交叉、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即搭建公共學科基礎和專業方向模塊兩個課程平臺,前者基于學生綜合性培養,后者立足于學生專業性培養;在各專業方向課程中交叉開設其他方向1—2門主干課程,突出工程能力培養,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基礎;讓“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三結合,拓寬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

“創新后的課程體系解決了多模塊課程體系與地方高校教學資源相對緊缺的矛盾。既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基礎,又考慮學生專業化、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專業知識積累、實習能力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改團隊主要成員聶憶華教授評價,“新課程體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培養更具針對性。”

新課程體系只有更面向行業要求,更利于學生專業知識扎實,更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才能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該專業學生作為中鐵五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重點招聘對象,每年若干名實習生前往公司實習。公司副總陳衛平對實習生給予肯定:“學生在測量、現場管控、工程驗收等方面都上手很快,專業知識基礎較扎實,表現出了良好的實戰能力和理論水平。”

創新實習模式夯實實踐能力

“土木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土木工程師是眾多行業中為數不多的,需要在施工現場待上幾個月甚至數年,才能對各個步驟有效把控。”學院教改項目負責人、全國模范教師鐘新谷教授透露,“不能純知識類的走馬觀花式科普,而是要進入一種半職業培訓模式,穿起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到工程現場去看、去體驗,跟著成熟的建筑團隊一起做,哪怕只是一座簡易的斜拉橋,一個臨時的棧道。”

然而實際上,由于土木工程具有不可試制、施工復雜、安全風險高、季節影響大等特點,施工企業組織具有流動性、專業方向面廣等特點。傳統實習模式時間短、人數多,施工單位出于安全考慮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導致實習主要通過觀摩和講座方式,實習過程簡單、效果差,達不到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

“專業實踐是我們非常看重的一個教學環節,在實踐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專業、了解專業,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能夠對行業或專業存在的問題更真切地感受和體驗,而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創新的試驗田。”鐘新谷坦言。

秉持這一理念,學院教改項目團隊整合生產、畢業實習,構建起18周專業綜合實習模式。由于土木工程受季節影響大,學院打破假期界限,將實習時間定在5月到11月,施工旺季期間實習,彌補了用人單位技術人員不足的缺點,從而解決了用人單位不愿意接收實習學生的問題。新的實習模式推出后得到用人單位的極大歡迎,并通過學院“e家人”名師工作室平臺將實習與就業工作打通后,近年來實習生、畢業生均供不應求,且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均保持在96%以上。

“實習時間長,能使學生比較全面地參與了解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工作業務內容與職責,發現自身問題,查漏補缺,也一定程度彌補工程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實習學生剛好面臨就業,新實習模式恰好提供用人單位和就業學生雙向深度了解的機會,讓就業率更高。”陳衛平評價。

創新競賽模式提升培養質量

“豐富的專業競賽是本科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保研’上給予了專業競賽非常大的加分政策。目前我們的專業競賽涵蓋了結構設計、工程力學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市政道路設計、結構設計信息技術、BIM畢業設計等多個方向,同時,我們也鼓勵學生參加其他學科的競賽。”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祝明橋教授介紹,近些年,學院的本科生在全國各級科創競賽中獲得了多項一等獎或特等獎。

近年來,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積極參與競賽,逐漸形成了積極進取、認真鉆研、不斷創新的競賽氛圍,這種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學校、學院以及老師的努力。“鼓勵學生參與競賽的一大原因,是要依托國家、省、校‘三級’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設計、動手實踐以及團隊合作的‘三種能力’,從而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鐘新谷介紹,“傳統競賽模式下,以賽促學機制不夠完善,學校激勵不足,教師引導不夠,學生參與率自然偏低,以賽促學的目的難以達成。”

如何打破這一僵局,真正發揮競賽對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呢?近年來,學院創新競賽激勵模式,學校統籌經費,按“三級”獎勵獲獎,認定創新技能學分,并完善“學生申報、師生互選、公開選拔、擇優推薦”的流程,形成學校足額投入、教師全面主導、學生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2014年至今,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168件,踴躍參與競賽儼然成為土木學子的“必修課”。

“帶領學生參與競賽的目標并不只是獲獎,而是要以競賽為契機傾盡全力讓學生不斷提高能力。近些年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很高,學院和老師也在不斷完善這方面的工作,幫助學生在競賽中獲得更大的成長。”土木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馬繽輝說道。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