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之浩介紹說,當前最成熟的依然是美國GPS系統。正在部署的新一代GPS-3衛星最為先進,它在精度上可比現有GPS信號提高近3倍,抗干擾能力提高8倍。另外,它可以依據需要,迅速關閉特定地理位置的導航信號發送。到2019年底,GPS衛星星座有30顆衛星,為超過40億民用、商用和軍用用戶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由24顆衛星組成的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于1995年12月建成。至今蘇聯/俄羅斯已發展了GLONASS、GLONASS-M、K三代導航衛星。龐之浩表示,“格洛納斯”與GPS略有不同。例如在衛星通信識別上,“格洛納斯”采用頻分多址方式來區分衛星,各衛星使用不同的頻率發射信號,抗干擾能力較好,但用戶設備成本高;在星座優化設計上,“格洛納斯”采用3個軌道面均勻分布的對稱星座設計,可以節省衛星所帶燃料。龐之浩認為,雖然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的定位精度與美國GPS相當,但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截至2019年底,“格洛納斯”系統在軌衛星28 顆,包括26顆GLONASS-M衛星和2顆GLONASS-K衛星,其中提供導航服務衛星22顆,其余衛星處于測試、備份等狀態。
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計劃由30顆(其中3顆為備份星)衛星組成,平均分布在相互間隔120度的3個傾斜軌道面上。其中免費服務的設計定位精度為6米,有償服務的定位精度可優于1米。龐之浩表示,“伽利略”尤其與眾不同,它的衛星數量多、軌道位置高、覆蓋面積大,可為更廣泛的人群提供服務,而且它的精確度更高、抗干擾能力更強。與俄美衛星導航系統的軍民兩用不同,“伽利略”屬于純民用。截至2019年底,“伽利略”在軌衛星數量25顆,其中22顆提供導航服務。不過2019年7月“伽利略”發生系統級故障,全面中斷服務時間超過140小時,暴露出“伽利略”系統運行管理存在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