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自從開始在科創板IPO后,該公司的上市進程就屢創A股的歷史記錄,6月1日提交IPO資料,三天后IPO狀態就變為已經問詢;到20天后的6月19日就在證監會成功過會,6月22日就提交了IPO注冊申請,一周后的6月29證監會就同意IPO注冊。按照這速度,7月中旬,最快是下周四,投資者就可以打新中芯國際了。
相對于其它公司,中芯國際為什么能有這么快的上市的速度呢?當然這與有關各方的大力支持有關,中芯國際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技術很先進
中芯國際是國內技術最先進的芯片晶圓代工企業,與世界一流代工企業臺積電和三星差距很小。現在世界范圍內量產的最先進的工藝就是臺積電的7nm,臺積電7nm產量也只占公司產品的30%左右。中芯國際這次募資投產的12nm只比臺積電稍微落后一點。中芯國際正在研發7nm的工藝,預計2020年就可能成功。
2,行業壁壘很高
相比于芯片設計,芯片制造有投資周期長、投資數額巨大、技術難度高、國內相關人才短缺等特點。芯片代工廠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工藝,才能吸引大量的客戶,獲取大量的利潤,這樣反過來才能有大量的資金去支持新工藝的研發。因此這種公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臺積電一年的研發費用就近200多億人民幣,這種公司的除了比拼技術,更要比拼財力。
3,國產替代很急迫
近年來由于美國技術封鎖和斷供,半導體的國產設備顯得很急迫。中芯國際在資本市場獲取大量資金支持后,將有雄厚的資金研發來更加先進的工藝,并能把生產設備(包括眾所周知的光刻機)逐漸切換到國產可控,這必將帶動國內芯片制造設備產業鏈的配套公司的大發展。大基金已經在逐漸將資金從芯片設計領域撤出,轉投芯片制造產業鏈的公司。預計未來芯片制造產業鏈的公司會不斷地到A股來募資。
中芯國際這次募集的資金,其中80億元用于建設一條12nm及以下工藝的生產線,40億元用于研發新的工藝,其余的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在A股上市后,以后還可以通過定向增發等方式募集大量的資金,有了這些資金的加持,中芯國際有望在技術上短期內趕上同行,同時能逐步完成芯片設備的國產替代工作。因為臺積電的3nm工藝至少要到2022年才能量產,中芯國際趕超還是很有希望。
對于中芯國際的估值,筆者不能簡單的參照臺積電的營業收入或者利潤。現在有了國內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而且國內的芯片設計公司會逐漸將產能轉移到中芯國際,公司未來的營業收入有望爆發式增長,市值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趕上乃至超過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