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查森國際商業研究中心(The Chaze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舉行了一次線上學術研討會,探討受新冠疫情沖擊影響,全球供應鏈將如何重啟。
研討會由《紐約時報》高級經濟通訊記者Neil Irwin主持,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查森中心高級學者Amit Khandelwal和Medini Singh,以及安永全球和美洲地區供應鏈負責人Glenn Steinberg。
01
技術,最具潛力的解決之道
新冠疫情導致的眾多后果中,全球供應鏈斷裂首當其沖。早在疫情之初,《財富》雜志1000強企業中,就已有94%的企業出現供應鏈中斷。超市貨架一搶而空,醫護用品價格飆升,口罩、手套、呼吸機等物資匱乏,讓很多國家陷入危機之中。
這讓人們不禁質疑,這條全球供應鏈是否早已存在危機?
在手忙腳亂地尋求經濟復蘇同時,人們必須要反思供應鏈的結構問題。全球供應鏈的彈性,將是未來幾年業內討論的重點。研討會成員一致認為,技術是最具潛力的解決方案,也是推動供應鏈變革的源動力。
一直以來,供應鏈持續處于線性形態,企業運作環節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客戶分別是一個個孤島,互相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協作,最終的分銷商對之前的幾個角色甚至沒有任何了解。
安永全球和美洲地區供應鏈負責人Glenn Steinberg表示,全球疫情實際上給依賴供應鏈的企業敲響了警鐘,他們必須關注三件事情:
以人為本大規模創新加快發展技術如何加強供應鏈彈性?最簡單的做法是增加庫存。
傳統觀點反對囤積過剩,但是和流水線中斷帶來的損失相比,庫存成本微乎其微。問題在于,雖然積壓一定庫存的做法看似審慎,但在許多行業中,商家是無法實現囤貨的。
而真正聰明的玩家已經在利用技術解決這個問題了。
利用基礎軟件和傳感設備,制造商和分銷商可以為每一個產品的整個供應鏈創建出虛擬副本。而通過對流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進行建模,企業就可以模擬很多突發情況,并由此測算不同狀況對于每一個供應商,以及整個生產計劃和交付情況的影響。
那么,誰來為技術買單?
當下不斷完善的數字基建,以及不斷下降的測算成本,使得大多數技術方案的價格趨于實惠。對于一些成本較低的供應商來說,技術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幾近“移動型”運作,這種模式帶來的超高效率足以抵消微不足道的技術成本。
但是對于那些擁有大型生產流水線的行業則完全不同。查森中心高級學者Medini Singh指出,需要持續流水作業的企業,比如汽車制造商,這種技術投資可能在幾十年內是無法逆轉的。
“因此在計劃下一階段的基礎建設時,這些公司需要考慮清楚,他們遭受的沖擊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的。”查森學者Khandelwal補充道。
02
中國的主導地位會否改變?
全球化的成本效益仍舊誘人,不會被放棄。
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使得跨國企業不斷在全球范圍內探索替代的供應鏈資源。很多國家正在加速成為供應來源,比如越南承接了很多高端部件組裝的需求,而埃塞俄比亞則吸引了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活動。
因此,全球多元化的重要性依舊不容小覷,而多元不僅應該體現為供應源數量的增加,還需要覆蓋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保證在某個地區遭受沖擊時,企業還有其他的來源可以選擇。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制造業的“游牧”性質會愈加明顯。
不斷增加的技術實力,加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使得中國正在從一個單純的世界工廠,轉變為一個在全球新興市場中發揮重要影響力的戰略型參與者。
Singh說道,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中國的GDP約占世界的4%;疫情過去,一切似乎恢復如常,到了這次的新冠疫情來襲時,中國的GDP已經占據了全球的16%;我們不知道下一次的沖擊將會來自何時何地,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那時中國的GDP將會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