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股價暴漲10倍,盤中最高價為16.8元創1個月新高
2020-08-04 15:02:5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
聽新聞

紅籌回A來了,中芯國際要赴科創板上市。

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00981.HK)公告稱,擬于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股份。

公告顯示,4月30日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案批準建議進行人民幣股份發行、授出特別授權及相關事宜,待股東特別大會批準以及必要的監管批準后,公司將向上交所申請人民幣股份發行。

上交所形成審核意見后,將向中國證監會申請人民幣股份發行的注冊。人民幣股份發行經中國證監會同意注冊及完成股份公開發售后,中芯國際將向上交所另行申請批準人民幣股份于科創板上市及交易。人民幣股份將不會于香港聯交所上市。

此次募資約40%用于投資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約20%用作為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約40%用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據悉,中芯國際12英寸芯片SN1和SN2廠房建設項目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SN1項目主要包括生產廠房、CUB動力車間、生產調度及研發樓等,目的是生產14nm及更先進制程芯片。

官網顯示,中芯國際及其控股子公司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集團,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

中芯國際總部位于上海,擁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務基地。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塊加工合資廠。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營銷辦事處、提供客戶服務,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今年3月底,中芯國際發布2019年年度財報,合計錄得收入約31.16億美元,毛利率20.6%;錄得凈利潤2.35億美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3.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來自于中國內地及香港,美國,及歐亞大陸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9.5%、26.4%、14.1%。

中芯國際在致股東信中表示,第一代14nm FinFET技術已進入量產,在二零一九年四季度貢獻約1%的晶圓收入,預計在二零二零年穩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技術平臺持續客戶導入。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作為國內先進制程的領軍企業,中芯國際上游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值得重點關注。目前中芯國際的供應鏈中,設備企業主要包括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沈陽拓荊等。材料供應商主要包括華特氣體、江豐電子、安集科技、雅克科技、晶瑞股份等。

對于中芯國際科創板IPO,國信證券火速發出“買入”點評:

1.中芯國際現在港股PB只有1.62倍,估值處于合理估值以下。在科創板上,有利于公司估值回歸至合理估值,公司的稀缺性、科技核心資產的重要性將在大陸資本市場得到應有的估值體現。

2.科創板的發行將會提升公司在港股的估值,科創板發行后,促使港股資本充分認識公司、提升公司估值。在可見的未來,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行業、整個科技行業的絕對龍頭。

3.在科創板IPO融資有利于改善公司現金流狀況。按照中芯國際5月5日股價15.26港幣,增發16.86億股科創板,能夠融資234億元人民幣,要是溢價發行,融資金額更高。

4.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Finfet的14nm及以下工藝,資本充足后,將加快公司先進工藝進展,有利于半導體制造國產化快速實現。

5.買半導體,就是買中芯國際。在對華技術限制、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公司將持續受益于代工訂單向國內轉移的半導體國產化紅利。

國信證券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要崛起,從設計到代工、封測都要自主化,所以大陸的芯片設計公司尋求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無論是國內芯片設計巨頭,還是芯片設計中小型公司,從2019年初開始,都在盡可能地將代工轉向國內,這種代工訂單轉移逐漸成為業內共識,且趨勢正在加強。中芯國際作為國內代工龍頭(產線種類多、產能大),將明顯受益。

預計2020~2021年收入分別為36.04億美元/40.59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5.1%/12.6%,2020~2021年利潤分別為1.84億美元/2.26億美元,增速-11%/23%。

公司作為半導體代工的技術跟隨著,技術節點突破是關鍵,應該先看公司的技術,再看收入,最后才是利潤。中長期看好國產化替代大背景下的大陸代工廠崛起。

考慮在貿易戰和半導體國產化大背景下,市場對中芯國際核心資產的認識從低估回歸合理,公司合理PB估值范圍2.5~2.7倍,對應22~23.7港元,維持業績預測和“買入”評級。

截至11點記者發稿,中芯國際股價漲約10%,盤中最高價為16.8元,創1個月新高。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