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學生考取全省文科第四,報考北大考古專業(yè)
2020-08-05 16:51:49 來源:瀟湘晨報
1
聽新聞

“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留守學生”、“報考北大考古學”是鐘芳蓉身上最受關注的標簽,有人對她的選擇不理解,也有人為她的理想而感動。8月2日,鐘芳蓉發(fā)微博稱自己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考古,當晚就收到了樊先生的簽名自傳和書信,此外還有多所考古研究院送去祝賀禮物后,不少網(wǎng)友直呼:“簡直是郭襄過生日啊”“考古圈團寵來了”。

但太多的關注讓鐘芳蓉有些緊張,8月3日,她家相繼來了四五批記者,但沒有一個人能敲開她的房門,即使是媽媽劉小義站在門口,鐘芳蓉也只是“嗯”一聲,然后不再多說一句話。父母、老師都拿她沒有辦法,就像得知她要報考古學時,無論是誰去勸說,都沒能改變她的決定。

執(zhí)著、有主見、內(nèi)向,是旁人在描述鐘芳蓉時最統(tǒng)一的標簽,而聽說她要學考古時,大家的普遍感受則是意外,甚至是不理解。高中三年,她似乎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對歷史和考古的特別熱情,關于引領她選擇考古的樊錦詩先生,也沒人聽她提起過。

留守學生考取全省文科第四

高考成績發(fā)布是在7月23日,中午12時,正源學校一群老師圍在一起查學生成績。先查的是理科生,在常常排名前列的學生中,“成績都還行,但沒有特別突出的”,校長助理蔣智敏說,正源學校的優(yōu)勢一直是理科,但今年的成績讓老師們有些沮喪,“當時另外一個學校說他們文科有一個考了660分的,很可能是市最高分,所以我們當時都很愁的。”

直到1時9分,鐘芳蓉的成績出來了,總分676分,排名全省前十。一看到這個成績,校長的妻子都激動得跳了起來,忙問:“是我們的學生嗎?”

當時鐘芳蓉的父母還在廣州上班,兩個人都不太會使用查分系統(tǒng),讓鐘芳蓉自己在家查,但網(wǎng)站太卡,很久都沒有查出來,“別的學生成績都出來一個小時了,我們還沒查到。”劉小義心里著急,催著丈夫求助學校老師。但鐘芳蓉似乎要冷靜得多,父母和老師打來電話時,她還在睡覺,說話迷迷糊糊的。

老師們查到成績后,先打電話告訴了鐘芳蓉的父親,又把成績單截圖發(fā)到了家長群里。刷了一中午手機的劉小義一看見成績就全沒了上班的心思,“我就在那里走來走去,跟我的同事報喜”。

當天晚上,正源學校的校長羅湘云帶著50多個老師和鞭炮去鐘芳蓉家報喜,“我們當時就是想,我們在這里這么高興,她在家就只有爺爺奶奶,肯定會特別冷清。”一群人齊聚鐘家祠堂時,與鐘芳蓉同村、同時也在正源學校教歷史的鐘瓊佳問鐘芳蓉想學什么專業(yè),“當時跟她說可以報光華管理學院,或者她的性格可能適合學會計”,但鐘芳蓉說自己對這些不太感興趣,但要報什么還沒有想好。

堅定選擇考古后,與偶像樊錦詩書信互動

直到25日,鐘瓊佳再遇到鐘芳蓉時,才知道她想學考古。“我當時問她想不想學文物鑒賞,或者研究古建筑什么的,但她說不想,就想學考古。”

身邊的親戚、老師在得知這個選擇時的反應大多都是意外,她的父親鐘元位甚至專門給班主任陸建軍打電話,請他幫忙說服鐘芳蓉。但鐘芳蓉一直很堅定,清楚地明白雖然專業(yè)不算熱門,但從北大畢業(yè)后,工作也不會太難找。“我還聽她爸爸說她對螨蟲過敏,但她也不怕。”鐘瓊佳說。

在填志愿之前,老師和家人甚至都沒有發(fā)現(xiàn)鐘芳蓉對于歷史和考古的興趣。她的歷史老師賴繼承是在高三才接手這個班,也許是性格使然,鐘芳蓉很少在課后向老師提問,“這一年可能就問過三四次”,賴繼承說,鐘芳蓉的歷史成績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也并不算太突出,相反,她的優(yōu)勢在語數(shù)外,尤其是數(shù)學,高考時她還剩最后一題沒時間做完,仍然考了146分。

8月2日,鐘芳蓉發(fā)微博說:“沒想到這么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yè)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y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鐘芳蓉說自己是在2019年樊錦詩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后,開始對她有所了解,但父母和老師都從來沒聽她提起過這些。

也是在這一天,鐘芳蓉收到了樊錦詩簽名的自傳,和一封樊錦詩口述,出版社代寫的書信,對鐘芳蓉表示了祝賀和鼓勵,當晚鐘芳蓉就寫了一封回信,寫道:“樊先生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不到1歲時父母外出打工,曾寫信想讓媽媽回家

在鐘芳蓉關上房門之后,想要了解她的內(nèi)心變得很難,無論是她的父母還是老師都說,鐘芳蓉是一個內(nèi)斂的女孩,平時話不多,劉小義說,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她主動給女兒打電話,問她一些近況,鄰居們也說,鐘芳蓉每次回家后基本都待在家里,很少在村里玩鬧。

劉小義夫妻在鐘芳蓉不到一歲時就去往廣州打工,一年只回來兩次,兩個孩子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在他們的村莊里并不少見,羅湘云校長也說,正源學校的學生中超過一半是留守兒童。

鐘芳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是留守兒童,但我們家不是貧困戶,所以學習、生活并沒那么艱難,且老師們也像家人一樣陪伴、關心著我。”因為父母都在外打工,雖然工資不算太高,但足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

六年級時,鐘芳蓉從村里的小學轉(zhuǎn)去正源學校,劉小義說,剛轉(zhuǎn)學時,鐘芳蓉的成績并不拔尖,但很快就提升上來,尤其是高中分科后,鐘芳蓉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三,“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第一,就有一次考了第二還是第三,都算是沒考好,但她的心態(tài)真的是很好,也沒有什么情緒波動。”

鐘芳蓉轉(zhuǎn)學的那一年,劉小義辭去了廣州的工作,在家照顧子女,但等鐘芳蓉讀初三時,弟弟也轉(zhuǎn)學去了正源學校,在學費的壓力之下,劉小義還是決定回廣州打工。

在劉小義的印象中,女兒很少表達對她的思念和不舍,只有一次是在鐘芳蓉讀高一下學期時,她給媽媽寄去了一封寫滿兩頁紙的信,“讓我不要在外面掙錢那么辛苦,說以后她養(yǎng)我們”。信里還寫道,鐘芳蓉放半月假從學校回村的路上,總會遇到一條大狗,她每次都很害怕。以前媽媽在家時,都會接送鐘芳蓉,媽媽外出打工后,她也不想麻煩年老的爺爺奶奶。

收到信之后,劉小義看哭了好幾次,但還是給女兒打電話,告訴她自己不能回家。“其實還是覺得很虧欠她。”劉小義在說起這些時,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淚。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