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再引爭議,最優的選擇是什么
2020-08-12 13:50:5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
聽新聞

每年高考過后,網絡上甚至圖書市場上都會出現各種 " 滿分作文 ",但據說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仿作。不過,今年卻真的流傳出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而且據稱其本來被打 39 分,由浙江省閱卷組長親自改為滿分。與許多假的滿分作文不同,這篇真滿分作文流出后,卻引起爭議。欣賞者認為作者有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視角,批評者則指該文故作高深,語句晦澀,甚至有 " 翻譯體 " 語病。

爭議甚至驚動了語文統編教材總編溫儒敏教授,他在微博上一邊認為不應苛責考生,更要尊重閱卷組的權力,一邊也說學生不要仿效這篇作文。溫儒敏教授強調了閱卷的權威,同時也強調閱卷不能搞公開化,不然考試嚴肅性就無從談起。

但是這兩日輿論又發現浙江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本身就經常以閱卷組組長的身份進行寫作培訓,還出了寫作輔導書。更重要的是,他公開提出高考作文就是要反對套話作文,即將歷史文化名人的名言累積文中,不管題目是什么就套上去,文體混雜,生搬硬套,此種套話作文就不能及格。顯然,按照這套標準,目前的滿分作文會引發更大的爭議。

高考的科目中,語文沒有數理化那樣讓不少人恐懼,也沒有英語那樣讓部分學生頭疼。每個人都似乎覺得自己語文 " 不差 ",而作文更是每年高考后媒體最先關注的——有尖銳的評論說,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只能看懂作文題。拋開傳播理論不說,作為幾乎是高考中占分最大的一道題,作文到底該考什么、怎么考,或者進一步,語文甚至整個高考應該考什么,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也說明,雖然學生不覺得語文是問題,但是社會已經認為語文教育是問題,寫作教育更是問題。

就浙江的這篇作文來說,正反兩方的觀點都不無道理。但這種 "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 的情況,本身就值得思考。高考涉及每年幾百萬考生的前途,公平性、客觀性是其必然要求。雖然公平性首先是程序公平,但也要求一定程度上的客觀性。一篇在不同閱卷者手中可能獲得相差甚大的不同分數的文章,可以作為文學創作嘗試的方向,但顯然不是一篇適合高考的 " 范文 "。

這并非說學作文就必然要圍繞高考的指揮棒,而是反方向的邏輯:高考的指揮棒應該有利于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到底要教什么?恐怕正如溫教授說的,首先還是要培養基本的語文能力,而不是較難(如果不是完全無法)客觀化的 " 文筆 "。對于大部分中學生而言,能通順、清晰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翻譯體不僅不值得仿效,更應該摒棄。

至于 " 思想 "、" 視角 " 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既非語文課可以獨自完成,也并非寫作教學的主要任務。例如,思想性無疑首先源自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也正是許多人欣賞這篇旁征博引的作文的原因之一,但能否僅通過作文要求來推動閱讀呢?還是甚或相反,反而更鼓勵不求甚解的閱讀,強化猜題的傾向。所以浙江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提出的反套話作文至少現實意義是有的,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套話作文又是一個問題了。

大家都用就是套話,閱卷反套話,但有條件的學生訓練更多一點,不再是引用屈原、陶淵明、蘇軾,更可能去學所謂的學術 " 黑話 ",以標榜思維的深邃。筆者一位前同事曾這樣指導學生論文寫作:要說人家看不懂的話,才是有學術性。姑且不論這在學術寫作中是否成立——我認為是不成立的,中學生要學的究竟是讓人 " 看得懂 " 還是 " 看不懂 "?答案是顯然的。但不少人不這么認為,甚至如溫教授所說:這一風氣已經蔓延到中學生當中。

高考作文,還是要引導學生寫讓人看得懂的話,因此不僅閱卷時要注意,在出題時就應該慎思,甚至可以考慮減少大作文分數比重,增加短篇寫作。這樣也許不利于少數 " 怪才 ",但卻是最優的選擇。而要鼓勵多元和創新,不是靠高考就能解決的,其真正阻礙在別的地方。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