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據媒體報道,江蘇泰州警方近日破獲一起論文代寫詐騙案,1000余名醫護人員受騙。犯罪團伙成員多數為廣東湛江籍,年齡最大為30歲,只有初高中學歷。如此大的論文代寫訴求,論文何其重;如此多的高學歷者將“學術成果”交給初中學歷的人操盤,學術何其輕。
論文代寫詐騙套路其實很簡單,就是承諾能代寫論文、確保發表論文,而在收取費用后就消失,并沒有兌現“承諾”。詐騙者利用的是被騙者不敢報警的心理,屢屢得逞。對于代寫論文詐騙當然要依法嚴厲打擊,但更需要鏟除產生代寫論文交易的土壤。
有研究顯示,我國代寫論文市場的產值已達上百億元。為治理代寫論文的非法交易,有關部門采取了“凈網”行動,在網上搜索“代寫論文”,將不能獲得相關搜索結果。不過,代寫論文的交易隨即轉向利用微信群等社交媒體平臺。
代寫論文詐騙是以代寫論文為名進行詐騙,并沒有撰寫、發表論文,進行這類詐騙也因此并不需要多高的學歷,只要懂詐騙套路即可。詐騙者也深諳代寫論文需求者的心態,因為屬學術不端行為,需求方即便發現被騙也不會報警。基于此,處理代寫論文詐騙,不應只追究詐騙者的法律責任,還應該排查所有“被騙者”,他們花錢請人代寫論文,以請人撰寫、發表的論文“冒充”自己的論文,去獲得通過考核、評審職稱的好處,雖然最后結果是沒有得逞,但這不影響其是“詐騙共謀者”的事實判定。
代寫論文交易,涉及最多的是職稱論文。此次被司法機關處理的論文代寫詐騙案,主要涉及醫護人員。這主要因為醫護人員評職稱都需要論文成果,而很多人并沒有精力去搞研究、寫論文。論文代寫交易,并不只是醫護人員參與,凡是需要評職稱者,都可能卷入論文代寫交易。
代寫論文交易的背后,是教育評價與人才評價的“唯論文論”,且只看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期刊檔次,并不重視論文本身的質量。重視論文發表的論文評價,催生了論文代寫交易。一個人并沒有做某一研究,花錢請人代寫論文,論文發表后,甚至只需提交期刊封面、目錄復印件,就被承認為研究成果,這讓代寫論文暢通無阻。如果評價論文,不只看發表,而且要評價論文本身的價值,要針對論文的內容組織作者答辯,代寫論文是很難“運作”成功的。
運作論文代寫交易,對一些機構來說,已經成為商機,因為代寫論文的需求巨大。也許有人會認為代寫論文的機構和人學術水平很高,其實并非如此。運作代寫、發表論文,關鍵在打通和學術期刊的關系,給學術期刊足夠的版面費。這些論文并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只要能發表就行。與代寫論文交易對應,有的期刊大搞賣版面的交易,還有的搞雜志增刊,再就是盜用刊號搞非法出版。而對于購買論文的人來說,花錢買論文,肯定是不吃虧的買賣,花在代寫論文交易中的錢,通過評上職稱、獲得科研項目,可以“賺回來”。
因此,從根本上說,現在的學術評價體系出現了錯位——學術評價重視論文發表而不重視論文本身。在很多發達國家,評價研究人員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也要看論文,但更關注論文本身的價值與貢獻。而要評價論文本身的價值,就必須建立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同行評價,在評價時堅持專業標準、學術標準。要鏟除代寫論文交易的土壤,破除唯論文數量評價,就必須推進評價機制改革,實行真正意義的專業同行評價。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