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學歷,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兩次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統招雙證”的畢業生因為一個“非”字境地尷尬。教育部多番力挺,企業仍然不了解不敢招,非全日制畢業生被誤解得多深?
新華社發 胡虎虎 攝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頻被拒
今年,首屆三年制“非全”研究生走出校園,因為學歷求職被拒令他們十分頭疼。
華中師范大學的王藝參加校招并簽下三方,某通信公司由于不接受非全日制學歷跟她提出了解約。王藝怎么都想不通,平時一樣上課、寫論文、答辯,怎么到了求職就不一樣了?
今年畢業的“非全”研究生范盈也有同樣疑問,校方統一培養“非全”和全日制,作為調劑生她的分數還很高,然而畢業證上的那個“非”字,讓她無緣某學校的面試。
實際上,“非全”研究生被區別對待并無依據,早在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已出臺新政,要求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被誤讀的“非全”研究生
近期,有關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
對此,9月4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回應澎湃新聞時表示,“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已明確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落戶機會。”
上述負責人強調,五部門的通知中已明確“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戶條件,精簡落戶憑證,簡化辦理手續,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戶機會”。
教育部認可“非全”研究生,但不少用人單位卻始終區別對待,“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一刀切的招聘要求將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
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單位不了解相關政策,將非全理解成以往的函授、成人教育及單證研究生;二是不敢招,擔憂“非全”研究生的手續不完備,影響正常簽約,浪費招聘名額。
企業冷眼相看,社會輿論對“非全”也并不寬容,“拿錢買證”“學歷水”“上了幾個月學”不絕于耳。
“非全”研究生實在被誤解得太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到底有什么區別?一圖對比——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職研究生≠不用考試就能上≠雙證不全
事實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統一考試、統一入學,培養標準和師資力量也相同,二者主要區別不是含金量高低,而是學習方式安排不同。
在這種背景下,再帶著有色眼鏡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多地發聲要求一視同仁
針對“非全”研究生遭遇就業歧視一事,多地發聲表態:
2019年8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在招聘要求中刪掉了全日制的限定。
2019年9月10日,山東淄博市人社局招聘中提出,統考的“非全”研究生也在招聘之列。
2019年11月11日,江蘇南京人社局公告,招聘對象含應屆非全日制研究生。
2020年5月26日,河南商丘市委回復網友表示,市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已允許非全日制研究生報名。
2020年7月7日,福建省信訪局稱,不論是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一視同仁。
2020年8月28日,電子科技大學發布的研究生校招指南中,明確禁止用人單位在發布就業信息時包含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視性招聘信息。
人們心中的偏見就像一座大山
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的路還很長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