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科創月”活動開幕式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創新港舉行。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代表盧烈英、陜西省文聯副主席王西京、北京郵電大學原副校長鐘義信、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歐陽康、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孔江平等同來自國內著名高校的多位學者及眾多社會知名人士和部分交大人文學院校友出席典禮。與此同時,“大數據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名家論壇”“信息哲學與智能社會發展高層論壇”“中國•西部電影周及研討會”“藝術與設計名家系列講座及研討會”四項子活動也先后開展。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研究院通過聘任兼職教授、簽訂合作協議、成立科研基地、接受企業捐贈、展示研究成果等形式,搭建學科交流平臺、把握學科發展前沿,將人才培養融入科研合作之中,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彰顯創新創意特色。
在當日的活動中,原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及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阮曾媛琪受聘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日本山梨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熊達云,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王西京,北京郵電大學原副校長、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鐘義信,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受聘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兼職教授。
“無論在什么時代,人文的精神與科學的精神始終都唱著同一首歌。人文社會科學是構建通識知識體系的基石,是人類思維推演的寓所。”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黎明告訴新生,人文社會科學所提供的不是具體的局部知識,而是思想發展的廣闊境界,彰顯的是一種“體驗之知”的學科風格。在新時代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倡導處理處理好“強基礎”與“搶機遇”的關系,處理好內在驅動力和與社會接軌之間的關系。以科學的精神回應時代問題,以人文的思想關照現實需求。
李黎明介紹,人文學院發端、滋養于交通大學源遠流長的文脈根基。發軔之初,南洋公學即“易通達中國經史大義為基礎”,設“中西兩課”。時值1901年春,蔡元培任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時,又廣攬四方人才,“專教中西政治、文學、法律、道德諸學”。及至1908年國學大師唐文治主政交大,則力主“國學為脈、西學為體”的辦學方針,增設文科,開創了我國高等工業學校工文結合的先例。
“人文學院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同行,學術研究、學科發展與國家進步、社會發展同向。”李黎明說,1994年,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正式成立,埋伏在交大理工背景下的文科支流合并、交匯,自此成為大江大河奔騰不息。2019年,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在創新港成立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下設四個研究所,分別是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文學與影視傳播研究所、藝術創意與文化產業研究所。包含信息哲學與智能社會基礎理論研究中心、社會經濟調查與政策模擬實驗室、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綜合實訓室、語音及影視多媒體數字文化實驗室、創意藝術實驗室、行為觀察與情緒研究實驗室6個研究平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成立,是新時代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實踐,依托“創新港”建設,今天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正揚帆入海、百舸爭流。
“青年一代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李黎明表示,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科創月活動的開幕式和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舉辦,是希望新生能更早地觸摸科技發展的前沿,感受文化創新的思潮。李黎明送給新生三種“力量”,希望他們在人生的長路上走穩、走順、走遠:
一是希望新生與真知真理同行,相信經典的力量。李黎明說:“希望你們懂得閱讀,理想純潔你的氣質,經典豐富你的人生。經典的力量在于其深入的藝術熏陶和精神魅力,他們宛如天上的繁星,永遠吸引著年輕人高遠的目光,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俯仰天地、縱察人生,用書中的世界丈量心靈維度。冰川融雪、細雨繾綣、秋風麥浪、庭前數星,你會聽到蕓蕓眾生的生命回響。”
二是希望新生敢作敢為,敢于擔當,相信勇氣的力量。李黎明說:“人文精神是將所知所感大膽表達,生機勃勃、浪漫、感性,像風一樣,是思潮迸發時期蓬勃而出的一抹亮色。人文學院將會給你做自己的自由,你要有敢做自己的擔當。在人生的許多階段,你們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安。但是焦慮與質疑并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未來的行動。”
三是希望新生關心國家發展,相信科技文化創新的力量。李黎明說:“交通大學素來就有創新的傳統,投身科技文化創新也是每一位交大人天然的責任。生活不會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不會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勇于和善于創新的人們。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知識,回應更多關于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為科技文化創新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自古逢秋皆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此時此刻,我們肩負著總書記的希望和囑托,我們也承載著交大這所百年名校的光榮與夢想,讓我們以科創月活動為契機,繼續努力為人文之光,為世界之光——共同書寫人文學院的未來與輝煌!”哲學系教師妥建清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妥建清說,一個時代凡是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思想,無不是深入回應社會現實的重大問題,富有時代精神氣質的成果。我們倡導學術為時代服務,是要在現代化轉型的大時代背景中,回答并解決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吸取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歷久彌新的成分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這既是一種文化的自覺,更是一種文化的自信。當然,這不是某種民族主義者的文化自戀,也不是某些自由主義者所說的激進批判,而是從中國出發,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真正探尋中國文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為21世紀的全球經濟、社會乃至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陜西省政協副主席劉寬忍、人文學院兼職教授肖云儒和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代表盧烈英也分別寄語2020級本科生、研究生,傳承交大西遷精神,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開闊眼界、提升境界,在歷史發展中找準定位,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才,在經濟建設主戰場、文化發展大舞臺、社會建設新領域、科技創新最前沿、強軍興軍第一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才華。
“科研創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茖W研究對于指導人們社會行動、生活決策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去研究這個正在浮現成為全球系統的新社會,才能更好地把握人類的命運、社會的進步,以及我們每一個社會個體的未來。”來自社會學系2020級的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吉春苗表示,在交大科創月中,學術大師云集,與交大學子分享最前沿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成果;通過如大數據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高端論壇,進行學術交流;面向世界展示創新共享平臺,不同文化之間交融與碰撞。這一系列活動對于新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拓展和深化了新生對學術研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認知。
吉春苗說,對于研究生新生而言,“領航科研創新,邁向世界一流”的西部創新港為自己提供了絕佳的科研機會和生活條件。因此,自己需要做的便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在創新港幾年的科研創新之旅,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超越自我、突破科研瓶頸,做新時代歷史進程下的西遷新傳人,為世界之光!
西安交通大學席光副校長表示,交通大學的人文社會學科源遠流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學術積淀,正在逐漸發展成為一流國際視野、一流學科建設的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重要支撐。他希望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能夠吸引并利用社會多方面的資源,使人才培養更具開放性;重視交叉學科研究,為人文學科的建設提供更多啟迪;用更先進、更務實的手段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加強高端智庫建設,強化學術影響力,在國際上發表一流的學術論文的同時著力解決中國的需求,發揮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在制度建設與社會發展廣闊空間中的重要作用。
據悉,新學期開始,由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組織策劃、聯合舉辦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正式啟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科技發展前沿、經濟社會發展、行業領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等,西安交通大學將用一個月的時間集中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和水平,舉辦豐富多彩的學術高端論壇、合作簽約、講座報告、平臺參觀等活動,與世界知名專家學者、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代表共同交流智慧,拓展深化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一方面積極構建多模式、多層次、多類別、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環境,促進協同育人,領悟和實踐文科教育的真諦;另一方面,走出文科發展的“孤島”,通過學院的智庫和信息化建設、將產學研系統打通、破除校企合作壁壘,讓信息流動、讓數據融合,研究解決社會轉型中的關鍵社會、思想、文化等問題,并將科學研究的碩果交付于創新應用的實踐。在當日的活動中,西安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還分別與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并共建“西安鼓樂文化研究中心”,與共青團陜西省委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掛牌“陜西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與陜西斯創實業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并掛牌“西安交通大學-親親自然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西咸新區樂創空間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并掛牌“西安交通大學-樂創空間孵化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西咸新區人社民政局簽訂民政事業發展創新研究合作協議,與橫渠書院簽訂合作協議并掛牌“關學研究中心”,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人社民政局,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簽訂民政事業政、校、社合作協議,與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陜西青年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并掛牌“西部影視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