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班,0.2公斤;301班,0.1公斤……昨天中午,杭州采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采荷校區的食堂里,總務處老師葉雁挨個報出磅秤上的數字,并寫在一個記錄本上。其實從2018年9月1日起,學校就開始記錄所有班級午飯后的泔水盆重量,以此來教導學生們節約糧食、抵制浪費。眼前這個記錄本,已是該校的第五本“特殊賬本”了。
翻看學校珍藏的特殊賬本,將歷年數據對比后,記者驚奇地發現:同一個班,剩飯剩菜居然有2公斤以上的減量!比如2018年12月13日這一天,當時的103班(即現在的303班)飯菜剩重為2.4公斤,如今為0.2公斤;當時的101班(即現在的301班),剩重是2.7公斤,如今為0.1公斤。
“今天所有的剩飯剩菜只占了一個泔水桶的三分之一。”學校食堂負責人孫馬鳳指著一旁的泔水桶說,現在全校的泔水,用一個120升容量的桶就夠裝了。泔水最少時,只底部鋪一層。而以前剩飯剩菜多時,兩個更大的桶都裝不下。
孫馬鳳覺得,這番變化就源于學校在光盤行動上設置的“輔助措施”——泔水盆稱重。一來可量化,每個班剩多少飯菜一目了然;二來以賬本來顯示一種集體評價,能激發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
學校食堂的泔水“肉眼可見”的在減少,孩子們的觀念有變化嗎?
午餐結束后,記者看到,各班的泔水盆里大多只有底部一層湯水。在磅秤前“偶遇”的值日生們會互相打量對方的泔水盆:“我們今天差不多全消滅”“我們骨頭有點多”……
602班的周寬以前不愛吃蔬菜,但為了不給班級“增重”,他嘗試著去習慣各種蔬菜的味道,“老師說蔬菜很有營養,要全部‘拿下’。慢慢地,我什么菜都吃了。爸媽說我這幾年個子躥得特別快,可能就是因為不挑食了吧!”
501班的徐崢宸在胃口不好或實在不愛哪個菜時,就會少打點,喜歡哪個菜也不會一下子打特別多,寧可不夠再添。
校長黃升昊表示,學校的光盤行動,不是逼著孩子吃,而是努力把飯菜做得讓孩子們喜歡吃。每天堅持給泔水盆稱重并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不稱重”。“通過稱重記錄,引導孩子們‘光盤’。通過行為的長期累加,讓孩子們養成一種自覺、形成一種意識、擁有一個好習慣。這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
403班張若妍的媽媽對此深有同感。她告訴記者,學校推行的光盤教育很實用,女兒懂得了節儉的意義,“不僅孩子自己在踐行,也影響著家長們的行為舉止。”
光盤行動從學校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意義之大莫過于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