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業”雖然目前仍屬“非主流”,但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2020-09-20 16:11:34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觀察者】

“慢就業”已經不是一個新詞。近年來,每到畢業季,都會有媒體報道“慢就業”現象。越來越多的90后尤其是95后年輕人成為“慢就業族”,他們畢業后不著急找工作,而是通過游學、旅行、創業考察等方式尋找確定人生方向。據統計,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就業壓力增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

“慢就業”和之前任何一種就業觀念一樣,都是社會發展、時代變化的產物。“慢”下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畢業生家庭經濟狀況持續向好,能夠擔負起“慢”下來的成本;學生自我認知更加清醒、個性更加張揚;目前社會仍存在一定的就業結構性失衡;一些學校就業指導不到位等。一些注重就業質量的90后、95后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慢”下來,通過自我充電、開闊眼界、學習思考等方式,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是無可厚非的。就業本無所謂快慢,年輕人有勇氣、有毅力遵照自己的內心擘畫人生藍圖,是一件好事。

我們需要提醒和警惕的是,一些畢業生打著“慢就業”的旗號,行“懶就業”“不就業”之實。“慢就業”的優劣不是絕對的。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慢就業”需要承受不小的精神壓力,而且還需要高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可以說是一種奢侈行為。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慢就業”。如果家人支持或者能自食其力,自己也有明確的規劃,步伐慢點也無妨。就怕是不顧家人意見的漫無目的的盲目懶散,“慢就業”成為變相的“懶就業”“不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

“慢就業”雖然目前仍屬“非主流”,但它背后折射出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對于有價值、主動的“慢就業”,時下仍存在不少現實之困。比如“應屆生”的身份不等人、大學生就業率評價體系的影響、家人的不理解等。對于借以逃避現實、被動的“慢就業”,全社會更要重視這一現象,從學校、家長、學生、用人單位等各個方面著手,積極化解“慢就業”現象中的消極因素,以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家庭實現夢想。

社會、學校、家庭聯動的擇業觀教育必須構建起來,堅持問題導向對癥下藥,引導學生在搞好學習的同時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不少學生認為,學校缺乏足夠的職業規劃教育是導致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冷門的專業,畢業生不太清楚將來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對該專業的就業形勢也不太了解。如果學生能在學校期間就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做好規劃、為之奮斗,也就不需要畢業后再花費寶貴的青春時光去摸索了。從社會層面來說,需要進一步更新和改進就業服務制度、政策等,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家長需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的社會業態層出不窮,要尊重子女的選擇,給予他們自主選擇的空間。當然,對于消極怠惰的“懶就業”,家長要加強教育,鼓勵子女積極融入社會,早日走上工作崗位,不要成為子女逃避現實的避風港。

從學生個人層面來說,青春寶貴,如果沒有非慢不可的理由,就快點工作吧。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遲早都是要走入職場的,實踐證明,如果只是因為害怕、恐懼而逃避就業,時間越長,恐懼不僅不會消退,還會日益增長。人都是在實踐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在各種探索中日漸明晰自己前進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腳踏實地努力奮斗,才有可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