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我國的公共文化系統在場館設施建設、研究保護、惠民親民服務、中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一座座文化服務設施在各地鄉村不斷延展,縣、鄉、村廣泛開展文化活動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一批批大型公共文化建筑在城市拔地而起,既展示地域風貌又傳播城市精神的文化場館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人民生活的好去處。
建筑是活的歷史,建筑連接過去與未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幾座城市,走近其新晉的文化地標,聽聽這些建筑“講述”城市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延安大劇院
歷史與現代共振
本報記者張丹華
9月19日晚,延安大劇院,弦樂、管樂、打擊樂交替和鳴,或溫馨浪漫、或靈動活潑,電影《大話西游》視聽音樂會正在進行。
演出結束后,“80后”聽眾張小齊漫步在大劇院廣場前,仍在回味:“我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在熟悉的畫面里尋找曾經,我想今晚無論哪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音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感動。”
這座給延安市民帶來十足藝術體驗的大劇院位于延安新區北區南北中軸線上,充滿設計感。
延安大劇院是延安首個國際化、專業化大劇院。主體建筑采用了延安窯洞、黃土地、新漢唐風、剪紙等元素,并運用眾多現代材料與技術,以求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整個建筑體現了延安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
南門廳是大劇院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南門廳巧妙地串接起三大劇場。站在6米平臺上向南望去,南門廳窯洞正對著巍巍寶塔山。
大劇場是延安大劇院核心,按照甲類劇場規范設計,可容納1218位觀眾。觀眾廳使用一流的聲學設計,音質效果好,保證每位觀眾都有良好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整個觀眾廳的設計簡潔大方,空間舒適。
這座大劇院于2014年年底開工建設,2016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是陜西省和延安市重點工程。
2014年11月,陜西建工集團施工人員進場。“當時沒水沒電,用水要到六七公里外去拉,一旦下雨,汽車陷進泥里,動都動不了。”陜西建工集團延安大劇院項目執行經理雷鳴介紹。
冬季,延安的最低氣溫能到零下20攝氏度。一般工程早已停工,可大劇院工程一天沒停。為保證施工取暖,他們在墻體掛滿了暖氣片,暖氣片隨著施工移動,同時采取措施確保在停水、停氣、停電的情況下,不停暖、不停工。
住在附近的惠女士,每次經過都很驕傲:“之前,延安的文化設施都比較陳舊,沒有一個功能齊全、可展示的、有影響的大劇院。現在,延安有了新的場所,可以讓全國人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延安、認識延安,提升延安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大劇院的外觀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現代的風格與陜北傳統文化和諧共榮。在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評選結果中,延安大劇院喜獲“魯班獎”。
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每一處設計都凸顯匠心。如今的大劇院,除了演出,更成了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