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有體育技能的學生
2020-10-16 09:32:33 來源:瀟湘晨報
1
聽新聞

提及學校體育課,有不少網友調侃:體育老師不是在生病就是在休假。但不久的將來,體育課被文化課程占用的現象或許不再出現。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提到了多項措施,比如:要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

對在校學生來說,每天一節體育課的心愿有望實現了。

據新華社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到2035年,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

意見提出,要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高中階段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學生運動專長。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

要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并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

要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科學鍛煉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合理安排校外體育活動時間,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加強青少年學生軍訓。

要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學校體育競賽制度和選拔性競賽(夏令營)制度。大中小學校建設學校代表隊,參加區域乃至全國聯賽。加強體教融合,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夏(冬)令營活動。

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建立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為體育教師或教練員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中小學提供體育教育教學服務。實施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通過“國培計劃”等加大對農村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高校高職體育專業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專業教師、教練員配備不達標的高校原則上不得開辦相關專業。

各地應建好滿足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設施、專用教室。把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中小學建設體育場館,與體育基礎薄弱學校共用共享。小規模學校配備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配好體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建立體育器材補充機制。建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場地設備配備條件應滿足實際需要,不滿足的原則上不得招生。

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向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積極推進高校在招生測試中增設體育項目。啟動在高校招生中使用體育素養評價結果的研究。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需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完善體育教師崗位評價。將體育教師課余指導學生勤練和常賽,以及承擔學校安排的課后訓練、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指導參賽和走教任務計入工作量,并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競賽成績,在績效工資內部分配時給予傾斜。

鏈接

每3年組織一次省級藝術展演

據新華社電《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意見。

《意見》指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意見》指出,學校美育課程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構建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義務教育階段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高中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職業教育強化藝術實踐。高等教育階段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高等教育階段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美學、藝術學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每年開展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分別組織1次省級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

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各地要加大中小學美育教師補充力度,未配齊的地區應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師。推動實施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

建好滿足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設施、專用教室。小規模學校配備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中小學校建設美育場館,與周邊學校和社區共用共享。

各地要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通過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項目,培養能夠承擔美育教學的全科教師。鼓勵開展對鄉村學校各學科在職教師的美育培訓,培養能夠承擔美育教學與活動指導的兼職美育教師。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