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社會上不缺教師,但缺優質教師。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優質教師就是稀缺資源。如何讓優質教師資源發揮最大效果,促進教育公平,這是個多年未解的老問題,而線上教育,就提供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
一、破除觀念誤區:教育不是公共產品
如果現在進行一項街頭采訪,問題是教育服務是不是公共產品,估計多數人會給出肯定答案。這是因為自從公立教育占優勢地位以來,人們習慣了國家提供教育服務,并且教育中的優質教師資源,大多數還是在公立教育體系之內。但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根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言:公共產品屬于“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消費的減少”。公共產品屬于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雖然我們每個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機會大抵相同,但是就讀名校的機會卻不是均等的,個人自身同競爭者之間是零和博弈。一個云南農村出來的小孩,上清華附小的機會,跟清華老師子女上清華附小的機會是不均等的,毫無疑問這是難以否認的事實。導致教育沒能成為機會均等的公共產品的根源在于優質教師資源的稀缺性。因為稀缺性,在線上課普及之前,不管如何調整學區、政策,教育資源都不會變得更加普惠。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教育還不會成為公共產品,但是線上教育卻可以增加教育的普惠性,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機會。
二、線上教育的長處與短板
線上教育有利于降低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舉個例子,對老師而言,節省了重復勞動的時間,間接延長了教師的生命(這個意義堪比對數的發明節省了科學家的生命)。西瓜視頻創作者、現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教師李永樂老師曾說過,其錄視頻課的初衷,是因為有很多同學重復問題,如果每次都解釋一遍,太浪費時間;如果不解答,對學生又不太好。錄成教育視頻,對教師而言,省了很多時間。對學生、家長而言,線上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產品供給,降低了機會成本。在沒有線上教育的時代,公立學校教學資源分化嚴重,學生、家長缺少選擇的權力,大部分學生無法享受人大附中、清華附小、北京市十一學校這樣的優質資源。民辦教育機構,提供了市場化的教育資源,但是價格貴,學生、家長還需要花費時間來選擇、試錯,這部分時間成本對學生而言,也是巨大的。線上教育可以讓學生“魚找魚,蝦找蝦”,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學習水平的教育產品,進一步降低時間成本。
線上教育進一步改變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作為園丁,具有威權色彩。師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很難說是融洽的。至少對家長(另一層面的消費者)而言,缺少主動權。這對學生、家長而言是不公平的。線上教育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增加了產品供給,并且依賴學生端的點贊、分享、好評等行為,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家長的選擇權。互聯網時代,天然是平等的時代,教師從園丁、塑造者,變成了引導者、啟發者,從威權的命令——服從關系,變成運動員與教練之間的關系。這種角色的轉變,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內在動力,學會掌握教育的精髓,即人要為自己負責。這種角色的轉變,讓師道尊嚴變成了商業契約關系,雖然會讓很多人不舒服,但卻是時代的趨勢。
但線上教育不是萬能的,正如優質教師資源不是萬能的,因為學習的主角是學生。雖然很多人提倡快樂教育,但教育本身是反人性的,不管對學習感不感興趣,教育都是件苦差事。過于自由散漫的教育往往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果,如果一個學校的課程是由學生投票決定的,那么這個學校的成績恐怕會是最差的;而線下課則提供了一個約束規范的空間、氛圍,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知識點。今年疫情導致學生只能上線上課,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成績會下降,這是因為沒有線下課的“約束”,學生的學習效果通常會下降。人類的生理條件,決定了我們離不開線下教育,長時間的線上學習,身體也扛不住。人性是喜歡享受,貪圖安逸的;不管線上課程質量再好,沒有線下的紀律約束,沒有教室空間的激勵,學生便很難有自覺性。
三、線上教育的供給:優質教師
雖然社會上給了老師很多期望,但這些附加的期望,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綁架。教師是一種職業,把一種職業道德化,并不能解決教育的問題。考核一個教師是否優秀,不能從動機、道德的角度考量,而要看成績。教師的最大成績是讓學生在競爭中成為“稀缺資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教師,實際上就是庸師。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大量的庸師存在,他們的視野、視角、知識水平,都不足以讓學生獲得在未來社會如魚得水的能力。互聯網的開放性讓庸師很快被淘汰,使優質教師成為線上教育的核心,在市場條件下,消費者的評價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互聯網讓名師的影響力空前擴大,一下子就打破了地域的隔閡,讓服務于少數人的稀缺資源,能夠為大眾服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
那么什么樣的老師算是優質名師?有一些現成的優秀案例:北京人大附中知名教師李永樂,憑借其伶俐的口才與淺顯易學的科學語言,制作短視頻,在西瓜視頻發布,迅速火遍了全網,引得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紛紛轉發點贊;高中化學教師向波推出了一系列化學趣味科普,一經發布便火遍全網,先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三年多寫了約400多篇文化隨筆和社會評論,被網易評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歷史類)”,被“愛思想”網列入“熱門專欄”作家;網絡紅人考研教師張雪峰憑借其風趣幽默的語言吸引了眾多考研學子的熱烈支持。
戴建業教授在短視頻平臺講古詩詞
線上課教師要讓學生在無約束的條件下投入學習這個“苦差事”,就需要讓課堂變得有趣。但絕不能向學生“獻媚”,而要保證專業性。線上老師需要知識性、趣味性的結合,缺一不可。李永樂老師的清北學歷、人大附中背景自帶光環,但更重要的是其滿足了“十萬個為什么”的探究欲望。其實一節有趣的線上課,付出的時間成本要比線下課大得多。為了準備那些有趣的話題,李永樂老師和他的團隊要花時間來搜集資料。講化學的向波老師,實際上是融合學科的代表,把割裂知識的傳統教學融合起來,讓課堂“很有趣”。戴建業老師講古詩詞,讓很多對詩詞不感興趣的人愛上詩詞。張雪峰老師的考研講座,讓大家在聽段子的樂趣中了解志愿填報、考研、人生規劃。首先因為他們本身有趣、專業,然后才能外延為有趣的線上名師,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激發大眾的興趣,這就是值得稱贊的成就。
在傳統模式下,學習興趣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鉆研一門鐵飯碗手藝的教育模式,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由學習興趣激發出來的“元學習”能力,似乎更能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挑戰。像教練輔助運動員一樣,讓學生基于對知識的興趣而內生學習動力,是一個名師的應有之義,而老師自己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進化,而不是“吃老本”。這樣教育在畫了一個圈之后,又回到軸心時代的哲人所思考的問題。蘇格拉底說“無知就是罪惡”,柏拉圖提倡游戲化學習,孔夫子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都是對教育內生動力的討論。線上教育正是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的一個好方式。
四、線上課程的營銷:自媒體矩陣運營
營銷不是筆者所擅長的,這部分只能是淺見,見笑于方家。一般來說線上課程的價格是相對低廉的,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借助中國用戶的龐大體量,線上教育實現的是利潤總額。馬克思所說的“它的商品的低廉的價格,是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和征服野蠻人最頑固仇外心理的重炮。”相對低廉的價格,是線上教育對線下的重大優勢,線上教育的蓬勃發展是由其特點決定的,疫情最多助推這一點,但不能夸大疫情的作用。對線上教育的推廣而言,傳統的推廣方式還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對于老牌教育巨頭而言,這些傳統的營銷隊伍正好是他們先天的優勢。但對于新晉的線上教育而言,資本加持的“燒錢”營銷,也有效果。燒錢模式下,用戶轉化成本的高低,就決定了燒錢能走多遠。如果是沒有拿到大資本扶持,剛開始創業的團隊,怎么做呢?筆者推薦新媒體的矩陣運營。
當前自媒體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基于推薦算法的頭條系,如西瓜視頻(跟李永樂老師合作)、抖音等,受眾廣泛,偏重娛樂。另一個是微信公眾號,熟人社交,私密性,營銷難度大,但客戶黏性強。B站、知乎提供了很多優質教學資源,也是不容小覷的力量。知乎與阿里合作的夸克瀏覽器,提供的高考志愿提報服務,就是一個好產品。在這些自媒體矩陣方面,草根團隊可以抱著“有奶就是娘”的心態,走出一條相對適合自己的路。除了自媒體,還有美團、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這也是一個強大的平臺,特別是美團,其實教育業務也非常有潛力。教育的賽道是寬廣的,普、幼、職、高,有廣闊的空間讓創業者選擇。筆者相信,教育的好壞,最重要靠內容決定。所謂營銷、地推,各種銷售手段的前提,是要有好課程。
五、線上教育的未來
線上教育的未來,當然是美好的。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不是相對替代的關系,而是相互扶持的關系。目前公立教育體系仍然是主流,所以課外教育(不管線上、線下)都是對學生空余時間的爭奪。可以說,隨著父母學歷水平的提高,小的線下教培機構很難再生存,這都是民辦培訓機構空出的市場,會想奧斯曼帝國的遺產一樣,迎來巨頭的爭奪,而各種海量補貼,會培養擁護線下的習慣。只要政策不干預,線下教育的價格會一路走低,直到平衡點。我們不要忘記,線上教育也是依托老師,而且更依托名師。教師成本和前期的營銷成本會成為教培機構的大頭,但從長時間跨度來看,不管對教培機構還是消費者,教育成本都是會下降的。名師的強大帶貨能力,使得民辦教培機構很可能會減少用工規模,而中國財政體系也無力大規模供養老師,對于師范類學校的學生而言,未來招生恐怕會遇到問題。這也意味著教育本身,教師的培養體系,都會面臨新的變數。在此,筆者有幾個小的猜測,與諸君分享:
1.面向國外用戶的向上教育產品會有機會,但門檻也很高。
互聯網是面向全球的,所以其市場自然也是全球。教育貴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的問題。但目前還沒聽說過中國有哪個在線教育機構,能夠面向外國人授課的。就像程序員業務的外包一樣,隨著雙語人才的增多,這部分在線機構可以避免國內慘烈的存量市場搏殺,在國際上創出一片天地。畢竟,在線教育也是拼人力成本,而中國的人力成本是相對低廉的。這意味著外語人才大有可為,特別是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這種語種。但這部分市場,適合巨頭,不適合普通創業者,所以門檻是不小的。
2.課程領域,平臺電商的規模仍然會超過垂直電商。
垂直電商,如老牌的教培巨頭,總是要“養人”的,而平臺不會有這個限制。如拼多多、天貓、美團等電商平臺,可以吸納近乎無限的教育力量,依托資本的力量燒錢補貼客戶,這樣總規模會超過自有老師的垂直電商。但教育作為一個商品,畢竟尤其特殊性,就是對老師對依賴,教育產品的巨大試錯成本(選錯老師,可能導致成績大幅下降),使得自有老師的垂直電商仍然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平臺電商和垂直電商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是魚和池塘,鳥跟森林的關系,就像電商平臺會促進大品牌的銷售一樣,平臺電商也會幫助自有教師的老牌機構,更上一層樓。平臺電商的優勢,就是開門做生意,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是為什么平臺電商的規模會超過垂直電商。
3.線上教育不一定總是開放的。
美國的HBO公司,其會員制的模式,仍然支撐其有足夠財力,去制作精良的作品。同樣,一個優秀教師也可以用會員制,制造稀缺性,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對于優秀教師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種思路。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筆者傾向于降低教育成本,但也有家長想筑起堡壘,想讓孩子獲得比別人更好的資源,這除了學區房,在拼多多上拼一個名師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