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出校”,是高?!跋鄬Ψ忾]管理”措施的一個具體體現
2020-09-12 09:02: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我國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重大戰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努力克服秋冬季疫情流行風險帶來的困難,保住得來不易的戰疫成果至關重要。疫情防控各相關部門精心準備、積極應對,就是要把常態化防控融入工作和生活各個領域,嚴格防患于未然。剛剛恢復教育教學正常秩序的校園生活,需要全體師生積極主動去維護。

中秋、十一雙節長假臨近,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國內部分學校提出十一假期不放假、不出校門等要求。另據媒體報道,有高校開學后對校園管理過于嚴格,導致“相對封閉管理”變成“全封閉”,引發部分學生關注和議論。校園防疫管理有何特殊性、如何安排,既需與社會防疫管理要求節奏一致,又要處理好與社會防疫管理措施之間的關系。

北京市教委發言人李奕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高校相對封閉管理仍非常必要。學校是較長時間聚集活動的特殊場所,在具體防疫措施上需要相對嚴格一點。北京秋季開學迎來約93萬大學生返校,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校園防疫管理面臨巨大壓力。高校通過限流量、限規模、限方式等方式,避免教學講座、生活起居、校園活動等環節帶來大規模聚集風險,校園學習和生活方式客觀改變,需要學生主動適應和自我調整。

“非必要不出校”,是高校“相對封閉管理”措施的一個具體體現,并非一刀切的“出校難”,因教學、科研、就業、探親、就醫等需要出校報備后都可以成行。報備的目的是一旦出現問題,可以最快地溯源和確定風險范圍,將影響降到最小,不應把“報備”與“沒有隱私”簡單地掛鉤。北京仍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三級響應狀態,校外娛樂、旅游、健身等活動需要適當壓縮。

已有部分高校計劃縮減十一假期,將休假時間增加到寒假,這一安排也是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做出的預期調整。相對集中教學時間、錯峰放假返鄉等,都是相關部門和高校綜合考慮決策的因素。具體準確的校園防疫措施,還應隨防控實際情況動態調整。

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校園內更需要采取相對嚴格的防疫措施。雖然《高等學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中明確師生在校園內可以不戴口罩,但根據北京秋冬氣候條件、傳染病易發等現實情況,北京高校師生在校園內仍需按要求繼續佩戴口罩,這一點得到了教育部認同和支持,有助最大限度保護師生的健康安全。

日前,中國疾控中心編制印發《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明確指出秋冬季氣溫降低有利于新冠、流感等病毒的存活和傳播,今年秋冬季存在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全國各地每年流感活動高峰時期不同,為保證受種者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免疫保護,建議各地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

結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勢,疾控部門主動調整了接種流感疫苗的優先順序,醫務人員、養老機構、學校師生等安排在前列。優先保護醫務人員,是為保障和維持醫療機構正常接診和救治能力,同時有效避免醫院場所內的流感傳染。其他脆弱聚集人群、重點場所聚集人群優先接種,可降低集體場所聚集性疫情發生的風險,且減少新冠疫情排查難度和工作量。

可以看出,新冠與流感疊加流行的風險,是秋冬季疫情常態化防控又一大考驗。我國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重大戰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努力克服秋冬季疫情流行風險帶來的困難,保住得來不易的戰疫成果至關重要。疫情防控各相關部門精心準備、積極應對,就是要把常態化防控融入工作和生活各個領域,嚴格防患于未然。

在此背景下,剛剛恢復教育教學正常秩序的校園生活,需要全體師生積極主動去維護。疫情防控常態化,重在加強個人自我防控意識和承擔對社會的防疫責任。如何正確理解把握“非必要不出校”,每一個大學生要發揮防疫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一定能結合自身情況和學校安排做出理性判斷。

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是做好個人防護。相關部門和學校也應根據所在地方的實際情況,積極創造條件,合理設定防疫措施和要求,減少對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影響,讓校園生活盡快走上正常軌道。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