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成了up主,桃李滿天下
2020-09-14 13:30:56 來源:交匯點
1
聽新聞

“地球上的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在地面,一個坐火箭做星際旅行。回來以后,飛行員的年齡好像變化不大,地面上的同胞兄弟卻已經成了老頭,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電腦屏幕上,一頭白發的77歲北師大物理系教授趙崢端坐在桌前,用盡可能通俗的方式講解相對論、黑洞、引力波等深奧的宇宙學知識。此時他身后的彈幕,滿屏“老師好”魚貫而行。

數字時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方式,也讓終身學習、在線學習成為新時代的一種生活習慣。內部課堂面向社會開放,優質的線上資源、開放的學習平臺、共享的課堂名師在線集結。以B站為例,2018年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2019年,這個數字突破了5000萬;2020年一場疫情,讓在線學習再次迎來“加速度”。那些動輒百萬粉絲、千萬獲贊的B站老師,正用另一種“桃李滿天下”,描繪這屆年輕人求知探索的軌跡。

老師成了up主,桃李滿天下

“唐朝大詩人劉禹錫說:‘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沒想到我一個老頭子能在網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真是受寵若驚!”從老師到up主(網絡流行詞,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這種身份的轉變對于已過花甲之年的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戴建業來說,完全是個意外。

作為一個“把故鄉隨身攜帶”的人,濃重的湖北麻城口音曾給戴建業造成困擾。他在一家中學實習時曾被家長投訴,又因此錯過《百家講壇》。然而,當互聯網學習熱潮來臨,魔性口音反而成了加分項。“陶淵明是個特別有幽默感的詩人。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讓大家以為他種得蠻好;他又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哦。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不少網友在夸他講詩詞詼諧幽默、見解獨到之外,都免不了要加一句“口音可愛”,讓他覺得“沒想到能在北方受歡迎,以前發憷,不敢講,現在膽子大多了……”

越來越紅的戴建業,“膽子”也越來越大。今年6月,他正式入駐B站成了一名up主,開設《戴建業高能詩詞課》,將30多位唐宋名家、100多首唐宋詩詞娓娓道來,“上我的課不打瞌睡,我想讓你們欲罷不能,就像談戀愛一樣,想不談不可能……”戴建業在視頻中多次說到B站的“減齡功能”,稱自己“今年80,明年18”,更是將“大家不要叫我老爺爺,我在B站也想變年輕”的心愿貼在網上的自我介紹里。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轉型為“up主”的戴建業已收獲粉絲116.4萬。他的網上課堂讓不少人對古代詩人有了全新了解,也讓高冷的古典詩詞變得有血有肉。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授課方式的變革正在發生。像戴建業一樣,越來越多的老師從傳統的課堂走出,在網站上進行視頻教學,甚至放大自己的個性,成為更為專業的一名知識科普類up主。據B站統計,去年全站學習類UP主數量同比增長151%,學習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274%;泛知識學習類內容的觀看用戶數突破5000萬,相當于2019年高考人數的5倍。而他們的學生擺脫年齡、地域、學科的限制,以愛好和需求為圈層,讓教師這一職業迎來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桃李滿天下”。

北師大物理系教授趙崢

郭郭是南京一所外校的初三學生。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從小到大,他們的周末被校外的“第二課堂”占據。為了能上到培訓機構里“最好老師”的課,媽媽們四處打聽。優勢資源也是稀缺資源,找到好老師和能上到他的課是兩碼事。哪怕入學測試的成績再好,最多也只能上培訓機構里“中等”的班。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不斷“升級打怪”,你好不容易有了上“名師”的資格,才發現還要掐著點搶到課才行。

今年暑假,沒有報上心儀輔導班的郭郭只能在家自學。在預習九年級上物理時,“比熱容”這個知識點給他造成了困擾,在上網查找的時候,他無意中發現了B站上的“學習寶庫”。在搜索欄輸入“比熱容”三個字,上百個視頻一下子都出來了,有北京名師講解的版本,也有動畫試驗版本,還有過來人錄制的“一看就懂”系列。根據播放量和彈幕量,郭郭點進其中一個,很快就被老師風趣的講解吸引,講到水和油哪個更吸熱的問題時,課件上的容器甚至發出液體“咕嘟”“咕嘟”加熱的聲音。“上面有海量學習資源,而且講得確實有意思,孩子也喜歡。”這讓郭郭媽媽感到放心和欣喜。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966名職場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94.5%的受訪職場青年表示在離開校園后依然保持著學習的習慣,70.2%的受訪職場青年認為終身學習可以讓選擇機會更多,發展空間更大。“B站過了法考”“B站拿到教師證”“B站學會拍攝、剪輯、做短視頻”……除了在校生外,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熱衷在B站“搞學習”,培養自己的“第二技能”,來滿足交叉學科知識儲備的新時代需求。

寶藏教學,打開知識新世界

周五傍晚。隨著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31歲的圖書產品經理張盼盼走進元通地鐵站。他像往常一樣帶上耳機,迫不及待觀看B站up主“莫煩Python”發布的最新數據分析課程。在這期視頻中,up主以一個很有趣的第三方模塊,詼諧又直觀地講解了使用python編程對文本進行分析和提取的過程。津津有味地聽著課,張盼盼突然靈光一現:讀者的閱讀口味,不就可以利用這一方法進行詞源抓取嗎?困擾了他數月的難題終于有了思路。

畢業于新聞與傳播學院,張盼盼雖然想跟上大數據時代的腳步,卻總是由于學習時間難固定、跨專業課程太艱深等原因屢屢放棄。但現在他在B站學習AI相關課程已持續半年。“之前在B站自學過外語,現在發現職業技能相關內容也是寶藏。這里的視頻課程包納萬千,Up主們的科普各有特色,而且隨時點開就能看,真會看得停不下來。”張盼盼的關注列表里有100多個up主,其中一大半都從事知識科普。

“我也不知道我一個學會計的/學醫/搞代碼的為什么看得停不下來!”最近,大批法學專業門外漢對B站一檔刑法課視頻“走火入魔”。

羅翔老師在線說法

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羅翔,人稱“政法界郭德綱”,以曲折離奇的刑法案例講解收獲大量粉絲。90后女孩賀小七記得,自己吃了朋友“安利”,當天晚上躺著刷手機,點開羅翔老師的一個高贊視頻《熊貓咬我,我能把熊貓打死嗎》,邊看邊笑,5分鐘左右一節課,等回過神來發現已經看了幾十分鐘了。

很多課,她看完后還歷歷在目:羅翔習慣用“張三”這個名字舉例,“法外狂徒張三君”屢屢犯罪的獵奇人生,讓艱澀的刑法知識變得生動幽默;而講段子背后,其實有不少地方涉及“法理”和“人性”的深度討論,“看似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講解回答帶著一種哲學意蘊,讓人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到法律和道德的博弈,感受到理性、高尚的法律精神。

根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輕易獲取各種類型的內容。一個從不考研、畢業三年多的人,在B看了四個多小時的張雪峰考研輔導“相聲集錦”;一個把中學物理視為“黑洞”的人,圍觀了趙崢的宇宙課,發現“新大陸”。有用、有趣的觀點輸出,正成為網民的最愛,即使面向的是小眾領域,有才情的科普類up主仍可以在這里盡情展現自我。

懷抱對古生物學的熱愛,“鬼谷藏龍”和“芳斯塔芙”共同在B站經營科普頻道,用類似王朝更替的說書口吻講述浮游生物至史前恐龍的演化故事。大三學生李茹然是他倆的“死忠粉”,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鬼谷及芳斯塔芙猶如“時空穿梭”般的講解風格,在科普中融入大量人文知識,讓枯燥的知識變得幽默,還格外增添了磅礴大氣的熱血感。

“芳斯塔芙”科普頻道講解古生物知識

“還記得當時文案中有一句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立刻就讓人感受到生命進化的滄桑和不屈,從而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李茹然覺得,現在這個世界不缺知識,缺的是如何讓別人喜歡上知識的方法,在流量競爭趨于激烈時,這種核心競爭力才是“寶藏up主”的不二法寶。

走紅B站的人氣教師李永樂經常“腦洞大開”,把科普和現實熱點結合在一起:在《流浪地球》上映時剖析洛希極限,在《復仇者聯盟3》上映期間討論為什么滅霸要滅掉宇宙一半的人,甚至還有“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不會打中自己”等討論。一位網友在他的視頻下這樣留言:“生活豐富多彩,科學博大精深,二者聯系在一起才會讓人如癡如醉。學習不僅是做題、考試,而是要讓人更加理解和熱愛這個世界。”

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共事務總監朱承銘說,自己本身就是科普類視頻的忠實受眾。每當他打開B站學習相關的視頻,會格外關注彈幕和評論互動營造的氛圍。“如果產生困惑,直接發起提問,往往會得到后來者甚至UP主親自解疑答惑,在通過學習充盈自身的同時享受著找到同道中人的陪伴感。”

“泛知識”成主流,修行在個人

下班回家匆匆吞了幾口晚飯,95后銀行職員周小茉關上窗,撐開支架放好手機,開始錄制視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她今天要錄的內容是講解電視劇《甄嬛傳》中的心理學知識。小周從讀大學時起就是 “二次元女孩”,喜歡在B站看番追劇,特別對知名古裝劇有興趣。前不久,從沒想過錄視頻的她在B站看到up主“求求扣扣困困”精彩的《甄嬛傳》人物評析,“一鍵三連”之余突然來了興趣,決定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模仿”錄制這類解說視頻來和同好們進行互動交流。

B站up主精彩解析《甄嬛傳》人物

“以前只是單純看內容,現在每看一條都會有意識地觀察、琢磨文案的寫法、視頻的剪法和up主的風格,爭取做出自己的作品。”雖然剛試錄了幾期,還沒向B站正式投稿,她已經感到自己在思維、行動力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在B站,近1億的月活年輕用戶中有大批像周小茉這樣求知欲旺盛、富有創造力的學習者,而互聯網正在無限放大教與學的價值,催生知識類型和內涵的多元化發展。僅僅刺激注意力的“短平快”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許會越來越低,有趣又富有啟迪性的泛知識領域,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硬核”知識、上頭劇情、科普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up主們的“輸出”在情感和精神方面激起共鳴,給予觀眾更深的體悟。一位網友留言說,看戴建業老爺子的課,聽他說到很多古代詩人都在詩詞與現實的磨礪中豐富自我人格,自己才恍然大悟:“每個人如同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天生有著不同的性格,但生而為人,不是要用糟糕的性格去應對一切,而且在應對一切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自我,獲得純凈的精神園地,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阻礙人的現實因素確實存在,但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深度體驗,讓信念無形中綿亙于生命深處。

“我們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高雅的,但這也許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真正的知識一定要走出書齋,要影響每一個愿意去思考的心靈。”6月26日,“BILIBILI 11周年演講”舉行,羅翔所作的《在B站,授業與解惑》吸引眾多用戶“圍觀”,不少人被當場“圈粉”。“選擇做面對大眾的科普無疑是有風險的,因為一般情況下,當一個學者選擇走向公眾的時候往往會受到來自學術界的質疑。羅翔老師帶我領略的不僅是法律知識,而是一種做事、為人的智慧:做自己擅長、喜愛也認為正確的事,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對于研究生三年級在讀、即將面對畢業后人生抉擇的沈彤彤來說,在B站,她擁有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快樂的回憶,還有在時代浪潮中凱歌前行的力量。

有人徜徉知識的新世界里,卻也有人迷失在學習的假象中。“一開始湊熱鬧,看了幾次課,后面的學習就變成‘打開——收藏——退出——關閉’這四個動作了。”網友的這種自省并不是少數。B站學習區的公開課頻道中,北京大學的《變態心理學》觀看人數達478.9萬,收藏人數達到了70萬。在公開課中,提到一個觀點,在站內末集與首集彈幕比為1.3625%。第一集如果有100條彈幕,可能最后一集還剩下1.36條。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人通常堅持不到最后。

也有人發出擔心的聲音:掌握了大量無價值的信息,也許反而離真正的知識漸行漸遠。“一方面,它有正面的意義,培養了別人對古代文學、詩詞的興趣,但是如果光聽熱鬧,不買書反復去讀,深入去鉆研,那么你掌握的知識是不系統的,沒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戴建業教授說。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學場景不斷迭代,但教與學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