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家,還是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學校、支教教師,讓每一位建檔立卡戶子女“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社會都下足了功夫。通過教育扶貧,更多貧困家庭開闊視野、轉變觀念,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貧困,教育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
云師大附中赴怒江支教教師鮑學良:
“希望從根源上幫到孩子們”
鮑學良,云南師大附中世紀金源學校教學副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高新區學科帶頭人。他從教22年來,多次榮獲省、市、國家級教育教學比賽一等獎,多次榮獲昆明市優秀團干部,主持參與多個課題研究,并帶出過云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理科第三名、語文單科第一名。他曾任師大附中團委書記、校辦副主任,2019年到云南師范大學附屬怒江民族中學任掛職副校長。
離開哪里都是不舍
今年8月初,在云南師范大學附屬怒江民族中學支教結束的副校長鮑學良,在收拾行李準備離開時,看著對面蒼翠依舊的碧羅雪山,看著校園里的同事們手里抱著書爬著高高的階梯進入教學樓,看著質樸可愛的孩子們讀書、散步的樣子,他戀戀不舍……
2019年9月5日,云南師范大學調研組一行8人,來到了云師大附屬怒江民族中學。其中,就有從云師大附中過來支教的鮑學良。
鮑學良離開昆明到怒江時,也是這樣的不舍。
他說:“記得那一天,當籃球替補隊員的兒子,要我把他架在脖頸上看比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拒絕了。等到去年國慶節回昆探親時,我們一家到廣場看燈,我說,‘兒子,來,騎到我脖子上看’,兒子說不敢,恐高。突然覺得若有所失,我可能錯過了兒子的某一段成長。”
鮑學良也記得,從昆明離別年邁的父母和不滿10歲的兒子、工作繁忙的妻子,前往支教的學校時,其中的糾結。他幫老媽染了白發、幫兒子理了頭發,同妻子坐在種了蔬菜的小小的院子里喝茶……
讓教育改變貧困
鮑學良認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相對于經濟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等,教育扶貧找到了貧窮落后的根源。
支教期間,鮑學良聯系了一些深耕教育多年的云南省、昆明市名師工作室、教科研專家等,來到學校為同學們開辦一期又一期的“和美講壇”,這些講座為學校更好地發展、為開拓同學們的視野,以及轉變學生的觀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根據地域特色,他與學校負責人和教師一起,發揮文化團隊、科技團隊、專家團隊等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的積極作用,提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脫貧思路,調動學生和家庭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讓“教育能夠改善貧困”觀念融入家長和學生的內心。
2019年底,鮑學良與其他幾位校領導帶領教師進行了多次主題家訪活動。一路上,山高谷深、道路奇險,更讓他深感怒江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僅關注孩子們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更關注他們的家庭,關注他們的成長故事,從根源上幫扶每一位學生成長成才。為此,我們一行11人深入蘭坪縣8個鄉鎮進行了深入的家訪、校訪活動。”鮑學良說。
在云師大附屬怒江民族中學的每一天,鮑學良都會與班里的一位同學談心,了解學生的過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學生一起展望未來。然后,鮑學良會為這些孩子寫一篇小小的素描。
“當初,給怒江孩子寫素描,發在朋友圈里,為的是走進他們因貧困而虛掩的心門,了解他們的隱憂。沒想到,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孩子的狀況,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后來,我們又為貧困生發起了‘怒江鳳凰花助學計劃’。”鮑學良說。
今年6月13日,云南師大校友會附中分會常務理事會審議同意通過關于“怒江鳳凰花助學計劃”的決定;6月19日,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倡議書。截至6月24日活動結束,共有147位愛心人士參與,募捐金額達44950元。除高三學生按原計劃每人800元領取資助外,高一、高二共計33名女生按每人1047元資助,以上款項均已全部撥付。
一切付出,都不會被辜負。據相關資料,到去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臺賬建立之初的29萬人減少至2.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人數由15萬人減少至0.6萬人。 記者李靜報道
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兜底式”教育扶貧引發連鎖效應
昔日貧困生今日撐起家
學習了飯店運營和管理的技能,家住祿勸縣九龍鎮巖山村的貧困學子張厚思依靠工學結合,再也不用從家里拿生活費了,而且還能補貼家里。
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通過“兜底式”扶貧教育,著力培養一個個擁有實用技能的貧困學生,用教育“挖窮根”,形成“成就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福澤三代”的脫貧連鎖效應。
讓貧困學生留得住
張厚思家里是建檔立卡戶。媽媽在她一歲時便離世了,家里全靠爸爸務農、打零工維持生計,但家里還有一個行動不便、87歲的奶奶需要人照顧。無奈之下,爸爸只能把她交由大伯照顧。
平常的衣食住行,張厚思都得依靠大伯。直到就讀于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高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她的人生發生了改變。
張厚思上學不僅學費全免,每個月還能拿到約300元左右的生活費。為讓建檔立卡戶子女“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在落實國家、省、市資助政策的基礎上,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充分利用好縣級“兩免一補”資金,讓每個貧困學生每年能得到最低7900元的資助。學校副校長張建華介紹,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就讀學校的學生享受國家補助學費每生每年2000元,助學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資助。祿勸縣級財政還給予每生每年生活補助費3000元、教科書費500元和住宿費400元。各項補助的累積疊加,每位貧困學生每年最低有7900元、最高有1.39萬元的補助,這個數字已經遠遠高出不少學生家庭年收入水平。
正是有了各項補助,張厚思能在學校安穩地讀書,并利用空閑時間,在縣城餐廳當服務員,把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她說:“我現在每個月能賺600元左右,工作了1年多,加上補助,除反哺一部分到家里,自己還存了1200元錢。我準備給大伯買一件衣服,報答他的恩情。”
3年來,學校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就業人數達189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學生264人,工資收入累計約909.6萬元。其中,部分學生的月收入達4500元,超過云南省人均年收入3500元的貧困線標準。
讓人才走出去
祿勸縣擁箐村是一個苗族村寨,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以種植小麥、馬鈴薯、玉米等作物為生。因為貧困,村里的孩子一般上完初中后,便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如今,村民們的想法有了改變,這一切來源于一個學生——龍世光。
龍世光曾是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127班的學生,曾代表學校參加昆明市“松騁杯”汽修技能大賽,獲故障排除項目一等獎和二級維護項目三等獎。畢業后,他被南光集團聘用,赴中國澳門新時代巴士公司工作。工作以來,他先后寄回家20多萬元,幫助家里蓋起嶄新的洋房,也成為全村第一個外出打工月收入過萬的人。
“在龍世光之前,來我們學校讀書的苗族學生只有10余人。但是他之后,學校2019年已經招收到了143名苗族學生。”祿勸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楊興福說,學校發揮“扶貧式、就業式、兜底式”的職教新職能,先后與省內外48家知名企業和32家院校簽署合作協議,完善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實訓基地共建、教師下企業實踐及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到校授課等,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4年前,學校在校學生僅有370人。2019年,這一數據發生巨大變化:在校生346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子女1005人,少數民族學生1238人。
如今,龍世光已不是個例,廖恒帶母親上北京看病、盧俊燊供姐姐上大學、趙榮舉買車了、段光武被評為2019新時代好少年……一個個貧困學子,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脫貧,走出了大山,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記者蔡曉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