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網購的是95后,00后青睞新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
2020-10-12 11:42:02 來源:揚子晚報
1
聽新聞

“今天看到一個視頻好好笑,轉你們看看……”“233”“886”“zqsg”……如果這樣的對話出現在一個家里老少親朋都在的親戚群里,你能準確領會精神嗎?昨日,一則話題#互聯網真的有代溝#沖上微博熱搜,吸引了近3000萬的閱讀和關注。雖說00后的各種暗語引起眾多90后及以上的大人們猜猜猜,不過也有00后吐槽說大人們的暗語其實也不少,而互聯網究竟是在代際之間“劃下了道”還是“填平了坑”,圍觀者們的觀點也莫衷一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曉風

語言大不同

386/233對上zqsg/ssfd,我也只能pfpf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熱搜上翻屏看到,網友們羅列出來的00后暗語有點多:zqsg的意思是真情實感,pfpf的意思是佩服佩服,ssfd的意思是瑟瑟發抖,xfxy的意思是腥風血雨……不過對于這些暗號,也有90后吐槽說這都是在炫耀自己拼音學得好嗎?還是要考考大家拼音首字母有幾種可能?而00后也在圍觀中紛紛發言表示,“這鍋我們不背”,“請告訴大家這是10后的游戲”……

對于“長輩”們的吐槽,00后也有話說:語言代溝這絕對不是00后的發明,70后、80后耳熟能詳的386(電腦芯片型號)、886(拜拜咯),90后的“233(啊哈哈,貓撲表情第233號,一個大笑捶地的表情)”難道不是在給00后設置語言障礙嗎?

而對于一些幾代同堂的親戚大群,這類語言不通卻還聊得熱鬧的場景也是日常進行時,不過00后“小鍋”告訴記者,有的能大體猜出啥意思,有的實在不懂就問一下,長輩們還是很能接受新鮮詞匯的,就像70多歲的爺爺現在也能跟自己說“pfpf”;坐高鐵去上海,爸爸來接站也跟老爺子有微信“接頭暗號”,比如“我在N5C”,就是我在北五出口的意思,對上暗號的爺兒倆居然能很神奇地在有很多個出口的高鐵站迅速“會師”,誰說不是一種樂趣呢。

生活大不同

過去捐款用零花錢,現在云養樹云捐步

00后、90后和長輩們的“代溝”其實遠不止于此,生活方式的種種不同也被網友們各種曬。

比如有網友說,自己小時候的零花錢是“媽媽買菜剩多少就給多少”,現在是微信里叫聲媽直接轉賬就來了;80后小時候的旅行是到隔壁縣親戚家,90后小時候的旅行是到北上廣轉一轉,00后則是到地球的另一頭去看一看;出門在外,80后90后小時候是零錢不能少,因為坐公交要給兩塊錢,而00后則是一部手機在手,掃碼出行暢通無阻;關于娛樂裝備,90后小時候是貪吃蛇能達到999分,而現在00后則是書包里背著數碼“全家桶”等著小主輪流“寵幸”……

就是做好事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80后90后小時候省下零花錢捐給沒錢買書的小朋友或者需要幫助的同學,而00后已經開始用手機云養樹云養雞云捐步數……

態度大不同

最愛網購的是95后,00后青睞新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

不管是工作還是網購,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劃下的時代烙印也在逐漸顯現,人們的生活態度和偏好也在逐漸發生改變。比如前不久淘寶發布的網購濃度報告顯示,18-25歲的“寶寶們”已經是淘寶第一大用戶群體,這意味著00后已經超越“前浪”沖在網購的第一線。

00后買買買不遺余力,找工作也有自己的態度。58同城招聘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求職這件事情上,90后青睞居民服務業,95后熱衷在住宿和餐飲業發展,00后則愛干服務員,80后偏愛技能型崗位。而且00后也不太愛往超級大城市跑,在新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他們如魚得水,日子過得更加悠閑自在。

至于最近被網上熱議的裸辭,隔代之間的“我不干了”表達方式也是各有不同,不知道算不算是代溝的一種:脈脈的一份裸辭調查報告顯示,雖然不開心、工資低和沒盼頭是職場人裸辭的三大原因,不過職場“前浪”的裸辭行動力比“后浪”更加果敢,80后、90后這些“老兵”裸辭的比例遠高于95后和00后的“菜鳥”們,但也有六成工作未滿一年的受訪者剛入職場就告別江湖,以逃離初入社會帶來的種種“不適”。而面對“有多少錢才敢裸辭”這樣的問題,回答“無所謂,我自帶底氣”的人一部分是進入職場未滿一年的95后“菜鳥”,一部分則是已經蹉跎過十年的80后“前輩”,一邊是年輕氣盛無所畏懼,一邊是有積蓄有人脈,隨時能東山再起。

“后浪”和90后們并非想象中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步入社會一年的“后浪”們就更能意識到存錢的重要,數據顯示,入職一年,“月光族”從38%迅速降至15%,90后和95后并不比前輩們愛花錢,反而更會利用網絡優勢來“薅羊毛”。

多說一句

互聯網究竟是加大了代溝的形成還是抹平了時間的縫隙?網友們的意見不一。雖然當社會的技術迭代腳步加快,更容易在不同時代的人們之間形成認知沖突,但代溝的最終形成并不是因為技術的進步,而是每個年代的人們因為所處的環境、經歷不同,在行為處事的態度、準則乃至小到語言溝通的特色上有所區別。而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面的擴大,大大延展了現代人的朋友圈半徑,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人在圈層社交上也有所區別,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理念和行事風格,而不同年代的人或許因為網絡的邊界擴大而發現了共同的愛好和共同語言。

所以說到底,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性都在被互聯網慢慢改變,有人因為網絡對面不相知,有人卻因為網絡天涯若比鄰。

延伸閱讀——

用“表情包”亮出你的態度

除了互聯網“暗語”,表情包作為互聯網時代新興的傳播現象,是社會心理變遷的一個風向標。

總體上看,人們在網絡社交上發布的表情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抽象化的字母或標點符號的組合,即“顏文字”;二是社交軟件中的各種人臉表情;三是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圖片表情。

表情包使用廣泛,如今更是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新道路。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表情包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制作的表情包在表情商店入駐后,用戶下載時可為表情打賞;二是設計師可以接單,為商家設計表情包;三是通過IP(知識產權)變現來實現盈利。

因為打賞不太穩定,代制作又較為小眾,越來越多的表情包創作者更多地靠第三種盈利模式——將形象授權給商業品牌或把表情包形象開發成商品進行售賣。成熟的表情包形象,可以制作成公仔、毛毯、手機殼、充電寶等周邊產品進行售賣,也有的成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甚至開發出衍生的動漫、游戲和電影等。另一方面,表情包周邊產品仍然存在盜版問題,真人表情包的使用傳播也涉及其形象商用的權責問題,專家提醒,在表情包產業化的道路上,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值得重視。(葉子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