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才是未來人才的“硬指標”
2020-10-16 07:56:23 來源:中國網
1
聽新聞

● 核心觀點

1.分數成績只能是一時的“興奮劑”,“唯分數論”下學生減負難。

2.不解決“分數標簽”的單一評價方法,難以讓德育體美勞“五育并舉”。

3.綜合素質是未來人才的“硬指標”,“全面發展”重在日常的社會實踐大課堂。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教育的主體與核心,“學生評價”部分備受關注與熱議。

在此次“升級版”的學生評價體系中,分數不再是唯一的“一把尺子”,“五育”發展、過程性評價成為評價“指揮棒”的新權重。

“唯分數論”成風 學生減負難

當升學指標、升學率、成績排名被簡單當作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唯一的標準時,中高考成績必然是師生、家長共同的“興奮劑”。這種“唯分數論”的風氣,曾一度在教育界內盛行。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甚至用“當前學生評價中,存在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等錯誤傾向”這樣的論調,為當前教育生態做判斷。學生、家長“負”難減,學習“起跑線”越來越低齡化趨勢逐漸明顯。

“五點左右,學校放學的孩子趕到麥當勞吃一頓快餐、做一會作業,然后背上書包奔赴各自的課外班。”

2018年,網絡上瘋傳的熱文,讓海淀黃莊有了一個新的前綴——“瘋狂”。而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在全國各地,分數都是學生的“命根兒”,由此催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搶跑”行為也已然成風。

減負“治病根” 評價是關鍵

“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基礎環節。正確的評價‘指揮棒’,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多部門聯手、重拳“減負”的背景下,一份直指“學生評價”——這一減負“病根”的文件終于出臺。《方案》將從源頭治理,切實解決“分數標簽”的頑疾。

德育體美勞“五育并舉”,但是由于“頑疾”未除,“四短一長”的現象始終存在:

以勞動教育為例,“一名小學生,吃飯時對著兩個煮熟的雞蛋發愣,不知道怎樣將雞蛋剝開,因為每次都是父母給他剝好的。”“有些孩子‘蔥’‘蒜’不分,‘麥’‘稻’不分。”“一名外省的大學生,家長每個月來學校洗衣服、整理宿舍。還有的學生為了應付學校宿管的衛生檢查,請家政公司來宿舍搞衛生。”……

記者走訪多所大中小學了解到,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不少青少年缺乏勞動概念,不僅不熱愛勞動,更缺乏自我服務勞動的習慣和意識。

體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被弱化、功利化、技術化的短板。

一方面是升學競爭激烈、學習任務重,體育、音樂、美術作為副科不被重視,課時經常被主科老師占領。另一方面,為了個人升學加分、學校在各類比賽中爭金奪銀,有限的教育資源被少部分體育、藝術特長生獨享。

本應面向所有學生的體育、美育教育,成了培養專業人才的訓練場。由此,越來越多的問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僅以體育教育為例,因為課業負擔過重,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發病率都超過70%,近年來還呈逐年增加趨勢。

今年6月,教育部對9個省(區、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在疫情期間視力變化情況做了調研,結果“很不樂觀”。與2019年年底的數據相比,這半年,中小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學生的近視率增加了15.2%。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扼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軍事等領域,符合視力要求的勞動力都可能面臨較大缺口。

滿足不了國家的相關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從學生角度來看,視力等身體素質對個體生活也有一定影響。進一步說,體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也會削弱孩子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基礎。

鑒于此,《方案》針對學生評價部分著重強調過程性,強調“五育”全面評價。在德育方面,《方案》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并開創新地提出,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體育方面,《方案》要求,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同時,要求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特別在大學階段,提出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

在美育方面,《方案》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在高等教育方面,推動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國首次將勞動教育列入“五育”席位。在此次的《方案》中,勞動教育也占據重要位置,特別強調,實施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在評價方面,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五育”全面發展,但升學才是與學生最息息相關的重要指標。對此,《方案》要求,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加強課堂參與和課堂紀律考查。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

綜合素質才是未來人才的“硬指標”

“義務教育學校重點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等情況。”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工作考核,《方案》也提出了相關的考核標準。

畸形的評價體系正在扭轉,各項能力素質的落地培養得到重新審視。

在題海戰術下、在注重知識灌輸和應試技巧訓練下,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都難以“多條腿走路”,也長久束縛了孩子的創造性和活力。從更高的層面說,還難以為未來的世界各國競爭提供人才支撐。

綜合素質是未來人才的“硬指標”。隨著世界科技發展快速更迭、經濟全球化加深,我們正面對著一個更加多變的時代、具有不確定性的時代。具備綜合素養、全面發展,去發展更高階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都為學生成長提出新要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全面發展”不止在學校、課堂,也重在生活日常。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利用好社會大課堂,將發揮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作用。

假如,我們鼓勵學生們成為“小記者”,用他們的眼、耳、口、手,來觀察、發現他們自己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表達他們的思考與感悟,那么一次深入的訪談交流、一場“有備而來”的新聞采訪、一篇洋溢思維光彩的報道文章……這些環節如果得到充分重視和利用,都不失為開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