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51.6%;培養輸送大批高素質人才,2016年至2019年高校畢業生累計3200多萬人;高等院校承擔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和重點科研任務,承建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產出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強國富民的重要引擎。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養一個大學生對一個家庭而言,既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人才,也帶動整個家庭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條件上發生進步變化。目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實現大學生“零的突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總結從2011年到2018年全國本科生家庭情況,發現70%以上大學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無數考生通過高等教育改變了命運,千千萬萬個家庭因為子女上大學、找到適宜工作而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強化教育體系各環節,發展更加普惠的高等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從國家建設角度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出堅實一步。“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快速發展,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占據領先地位,這些重要成果與一批批高精尖人才脫穎而出密不可分。據統計,當前我國高校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每年向各行業輸送數百萬專業化人才,已然成為當今最具競爭力的智庫和人才來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高校充分發揮科研實力,在醫療救助、疫苗研發、檢測產品和療效藥物篩選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呼喚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研發、提升綜合國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