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子女對老人最長情的告白
2020-11-01 08:59:10 來源:全國黨媒
1
聽新聞

“你這個家伙太沒良心了!”“不知道自己有老婆嗎?”

近日,山東泰安的方女士記錄下家中日常溫馨的一幕。視頻中,85歲的母親手里提著一只鞋,堵在門口,教訓剛喝完酒晚歸的60歲兒子。最后,兒子趁母親松懈偷笑著溜走。

這一幕讓許多網友羨慕不已:“這個年紀還能被父母管著,也是一種幸福。”故事發生在重陽節期間,也讓不少在外“遠游”的網友想到家中的父母:“我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守在我身邊;而他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遠在天邊。”

重陽節也是中國的敬老節。視頻中的母親已是耄耋高齡,兒子也已步入老年。從溫馨的情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孝老愛親、幸福和睦的家庭。老人身體健康,生活怡然自得,而且保持著開朗樂觀的心態,這些都令人感到欣慰。

與老人相關的話題,常常受到關注。

民政部日前披露,“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5到10年后,隨著全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中高齡,我國將迎來一波養老照護的浪潮,養老問題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受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影響,許多人的養老觀念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是許多人的心愿,就像視頻中安度晚年的老人那樣。然而,一頭連著傳統美德,一頭連著現代生活;一頭是父母親情,一頭是事業壓力,一個“孝”字,常常讓在外為夢想打拼的人矛盾、糾結、五味雜陳。

可以想見,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一段時期內,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存在,再加上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動性增強,導致大量城鄉“空巢”老人出現。如何讓這些老年人享受更為完善的養老服務,不僅是個人“盡孝”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社會義務。

“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健全,養老服務政策已實現整體性突破,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成型,為推動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這幾年,老年人享受到的養老服務種類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社區“嵌入式”小微型養老服務機構多了起來,助餐、助潔、助急、助浴等多樣化養老服務火了起來,“互聯網+”打造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把服務送到了身邊,還有適老化家居環境改造,等等。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有近22萬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790多萬張養老服務床位,同比分別增長26.6%和7.7%。

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為老年人提供的各項民生服務也將更精細化、專業化、人性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養老服務準備的寶貴窗口期。據民政部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實施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為主線,下大力氣補短板,提質增效,為實現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愿景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也應當注意,親情陪伴不可替代,陪伴是子女對老人最長情的告白。曾經有一個“親情算法”,算哭了很多人:這輩子你還能見父母幾面?假如父母今年60歲,能再活20年,你每年回家兩次,還能見40面;每次待5天,還能在一起200天……

所以,不管多忙多累,還是要抽時間常回家看看,這是子女的責任,是父母的期盼。在與年邁父母相處的日子里,我們也會從他們“碎碎念”的教訓中,感悟時光,體會幸福。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