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上中學,平時很努力,為什么成績卻很差?一說到孩子學習問題就著急上火,孩子成績好了,那是家和萬事興,一旦成績不理想可能就是雞飛狗跳,冷眼相對。到底該如何處理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尤其是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畢竟,孩子的成績起伏也牽動著家長心情的波動起伏。
專家提問
廣渠門中學馬昕老師:孩子進入中學以后,隨著身體的變化,心理狀況很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他們可能時而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時而沮喪無比自我懷疑。所以家長要敏感地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利用好他們的情緒促進學習。
當孩子成績優異時,家長要給予基于事實的肯定和贊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積極能力,增加其信心,提高其學習效能。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會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積極地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當孩子成績下降時,切忌打擊責怪孩子,否則持續的挫敗感會讓孩子感到習慣性無助,從而放棄學習。這時候家長更需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堅持,去發現孩子積極的一面,及時給予反饋,讓孩子看到,就算失敗,自己也是有力量的,從而激發他改變和調整的動力。
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單詞寫了100遍,還是記不住,有些孩子上課記筆記下課補筆記,但是問他知識點卻一個都答不上來,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努力,但卻是一種學習不得法的假努力,需要調整學習方法。有些孩子精力充沛,學校活動、興趣愛好一項沒落,成績還是很好;有些同學放棄所有愛好專心學習,但是成績卻不見提高,這可能是時間管理策略出了問題。其實,每個孩子的認知風格不一樣。學習也是一門科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些是需要時間精力去探索,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所以家長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時間,鼓勵他們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孩子成績出現波動,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歸因,盡量將成功歸為個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可控性因素,將一時失敗歸為運氣、任務難度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這些可以激發孩子有更多可控的行為,減少無力感,促使其不斷努力。每次成績出來,家長可能都會問,“考了第幾名,班上排名多少?”很多孩子覺得家長愛的只是成績而不是自己,覺得考得好只是為了讓家長覺得有面子,家長為了面子壓迫自己學習太不公平,所以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是孩子提高各項能力的重要渠道,而考試的目的則是查漏補缺,用于幫助孩子找到需要加強的知識和技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優勢,家長要善于以考試為契機,鼓勵孩子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而不是唯分數論決定對待他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