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學位建設跑出“加速度”,AI賦能探索未來教育
2021-01-20 11:31:54 來源:中國網
1
聽新聞

30年風云變幻,30年滄海桑田。

三十年來,福田教育始終以奮進者姿態砥礪前行,探索不止。作為深圳中心城區的福田,近年來堅持擴規模提質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條“本真、適才、普惠”的高品質教育新路徑。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起點之上,福田教育正奮力揮寫先行示范的新篇章,勇當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教育尖兵,努力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提供“福田經驗”。

惠民生:優質學位建設跑出“加速度”

去年10月,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央視的《對話》節目訪談中說道:“未來的五年,深圳會新建、新提供74萬個學位,要投入4000、5000億,把新來的或者是在深圳出生的孩子的教育問題做好"。他還表示,深圳學位供給壓力較大,最近3年已投入約2200多億元規劃建設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學校。

作為深圳中心區的福田區,與深圳其他各區都面臨著人口增長,學位需求亦呈爆發式增長的挑戰。近年來,在如何解決學位尤其是優質學位吃緊、推進教育優質公平發展的必答題上,福田區教育局給出了自己的獨特答案。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學位需求,福田區創新思路保民生,近幾年通過引入代建制、實施新校園“8+1”行動等途徑,加快新學校建設進程。同時,福田區還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騰挪空間擴大教育用地。相關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福田區小學連續8年共擴班510個,以建設規模為30個班的學校計算,相當于福田區已擴容17所小學。

通過“新校園行動計劃”的實施,探索高密度時代新學校建筑類型的建構與空間創新。引入學校代建制,借工廠力量“造”學校,兩年內代建項目已達70個,創下3個月建好5所小學的“奇跡”。

在突破緊張的教育空間上,福田區建設起了“高科技預制學校”,這種采用輕鋼結構及模塊化生產的預制方式建設的校舍,按照20年使用壽命的標準設計施工,建設周期從3-5年縮短至半年。學校投用以后,將大大緩解福田區域的學位供給壓力。

在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學前教育難題上,福田區也不斷發力。2020年,福田加快推進政府產權、村集體產權、國企產權小區配套民辦幼兒園轉型工作,今年將完成新建10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學前教育學位2000座,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兒童占比超過50%、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占比達到80%的目標。

今年1月,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在采訪中透露一組數據:“十三五”期間,福田區實際新增學位3.8萬余個,比“十三五”規劃學位增加了2.2萬余個。據了解,到2025年,福田將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約6.1萬個、幼兒園學位0.9萬個,徹底扭轉福田區學位供給特別緊張的困難局面。

學位增加之后,如何保證教學質量、保障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也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之一。只有堅持將“提質量”與“擴規模”并舉,才能全方位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真正回應廣大家長的關切。

另外,在高水準提質上,福田還通過不斷輸出品牌教育集團的辦學模式和先進經驗,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實施名師共享,健全名優教師全區共享機制和不同類型教師分層、統籌流動機制,合理規劃校長教師的交流輪崗,實現全區教師資源的更加均衡的配置。

這些年,通過“名校+”“ 聯盟+ ”“ 院校+”擴充優質學位“三大戰略”,福田區還相繼成立紅嶺教育集團、荔園教育集團、實驗教育集團,實現集團化辦學縱深發展;組建18所城中村品牌學校創建聯盟”,開創了全國城中村學校組團式共建的先河;依托福田區教科院智庫成立附中、一附小、二附小等教科院附屬學校,建設新品牌學校。

根據2020 年福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會顯示,截至2025年,福田區預計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6.1萬座,新增幼兒園學位0.9萬座,基本消除超國家標準班額現象,徹底扭轉福田區學位供給特別緊張的困難局面。

強師能:外引內培打造人才高地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區域教育優質發展,十分有賴于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在福田,教師人才隊伍的大力建設也正是對“將最好的資源、最好的地塊、最大的投入都用在教育上”的有力印證。

近年來福田區廣納教育英才,外引內培,加快打造教育人才聚集高地。對標中心區人才需求,引才聚智,不斷擴大教育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形成自下而上、結構合理的梯次教育人才隊伍。

2019年秋季招聘,雙一流及部屬師范院校畢業生占比達到75%,泰晤士和QS世界排名前100海外高校畢業生占比達到18%,研究生以上學歷占比達93%。率先引入國內雙一流及部屬師范院校博士研究生,通過“雙培養、雙交流、雙向選擇”打造高端教育人才隊伍, 率先成立“教師書院”,為教師量身定制個性化培訓大餐。

福田區還與中國教科院合作共建“內地-香港STEM教師研修中心”,不僅為兩地教師提供實景化、沉浸式的培訓,還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STEM教育的“發動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成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孕育教育人才的“孵化器”。近年來,福田共成立170個省市區級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實施教師培訓項目800多個,培訓教師23萬余人次。以2018年為例,福田區共有32位校長被認定為深圳市二級正校長,占比全市第一;4人獲評廣東省第十批特級教師,占比全省第一;247項國家、省市、區級課題立項,3000多名教師獲得區級以上榮譽。

拓展國際合作培訓渠道,組織優秀骨干教師赴國外知名院校開展浸入式培訓,全方位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助力“福田教育”成為具備現代化、均衡化、優質化、多元化、國際化的品牌。

福田名師規模效應已經逐步凸顯。在第八屆深圳市中小學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上,福田區的參賽教師憑借扎實的功底、專業的素養和出色的臨場發揮,一舉奪得小學、初中、高中、中職組四個學段的一等獎,獲得本次大賽“大滿貫”,屬深圳市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設立以來唯一“大滿貫”,福田區教育局被授予“最佳組織獎”稱號。

這只不過是名師群的“冰山一角”。據統計,福田全區共有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特級教師150余名,170多個省、市、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在福田誕生,深圳市“年度教師”桂冠連續3年花落該區。

在良師、名師的引領下,福田區也涌現了一大批“青出于藍勝于藍”的有為學生。

曾就讀于福田區耀華實驗學校的“天才少年”曹原,榮獲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Nature》“年度人物”;福田區梅林中學學生王欣瑜斬獲了2018年澳網青少年組女雙冠軍,成為中國大陸選手在大滿貫女子青少年賽奪冠的第三人;福田區外國語學校馮子帆2018年獲得Topper帆船世界錦標賽4.2級總冠軍,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帆船世界冠軍……

頭角崢嶸、風華正茂,越來越多福田學子登上國際舞臺,走向廣闊未來。

深改革:AI賦能探索未來教育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發出的指示,對這句話的理解福田教育人更為深刻。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也對未來人才提出新需求,教育也正身處變革創新之中。 福田區瞄準新一輪新科技、新背景下教育重構的關鍵期,主動求變,超前、全面、系統布局。

早在2016年,福田區就提出AI賦能教育發展的目標,在智慧城區的建設上,福田教育也積極探索,先行先試。

福田致力于未來教室和智慧校園建設,探索交互課堂的新型學習模式和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育評價模式,推進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課程建設。此外,福田還結合科技教育傳統優勢,大力推進 STEM 教育,引領粵港澳大灣區 STEM 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指導下,福田區開啟了“全息未來教育云+端”的項目研究實踐,以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為載體,選取9所中小學校試點開展“未來教室”建設和“未來教育”項目試驗等,把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開展講座式授課與項目式學習,實施大數據與個性化精準的教學、過程性的評價和結果性的評價相連。

2019年,福田區在全深圳市率先發布《深圳市福田區人工智能促進區域教育整體提升行動綱要》,提出以“十二項建設工程”為重點目標,包括“區域教育智能化基礎環境建設工程、區域教育智能化數據能力建設工程、福田“教育大腦”創建工程、AI大廈建設工程”等。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智能化教育體系。

福田各學校打破邊界,以STEM教育為抓手,與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創建17個STEM教育基地,打造福田學子的“追光學院”;還成立了福田青少年創客中心,建成40間創客教室;區內40多所福田學校與華大基因等合作創建自主創新實驗室。截至目前,福田學子成功申請專利的高達1000多項。

2020年初,疫情來勢洶洶,為落實“停課不停學”,福田率先開設“空中課堂”,組織區內小、初、高全學段各學科特級、名師骨干攜手錄制千余節“學法指導微課”“一師一優課”。該資源被確定為廣東省“托底”線上教育資源,供全省學生使用。

同年12月,福田區成立了AI賦能教學實驗學校聯盟,17所學校成為首批聯盟成員。到2025年,福田區100%學校開展基于“5G+AI”模式的數字化智能校園建設,100%學校建成“AI實驗室”,建設“AI教育大廈”,打造領先水平的AI賦能教育示范校,利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智能化教育體系。

教育乃民生幸福之本,要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福田教育仍需繼續拿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一流,先行示范,打造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真正為為福田新三十年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區,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貢獻福田智慧和福田樣本!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