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新聞一分鐘” 激發學生愛國情
2021-09-29 10:09:48 來源:長江日報
1
聽新聞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順利返航。飛船在太空運行期間,‘飛天’艙外航天服為航天員提供了嚴密的保護。大家知道航天服中隱藏著哪些‘黑科技’嗎?”9月27日,在武漢市第四十五中學的思政課堂上,九(E)班王優悠同學正在向同學們科普艙外航天服的高科技含量。

每次思政課前,該校九(E)班都會有一個“新聞一分鐘”的環節。這節課講的是《創新永無止境》,王優悠同學的開篇新聞,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讓大家感受到了我國在尖端技術方面的強大實力。

探秘科技成就

激發愛國熱情

“除了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家知道我國近幾年還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呢?”該班思政教師曹瓊琳問道。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圖文影像資料。有的組用圖片展現了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和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的真容,有的組講述了建設港珠澳大橋克服的技術難題,有的組播放了中國高鐵發展史的短視頻,有的組展示自己的航模作品,講述了國產航母山東艦背后的故事。

這些了不起的成就讓同學們熱血沸騰,激動不已。此時,曹瓊琳老師不失時機地進行提問:“我國取得了這些科技成就,是不是表明我國已經是科技強國呢?”對比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創新指標上的數據后,同學們發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飛機制造、汽車工業核心技術、芯片制造技術等領域,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一時間,大家陷入了沉思,意識到了中國科技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探索創新策略

立下報國志向

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提出的艱深命題告訴學生們,必須建設創新型國家。那要怎么做呢?

曹瓊琳給同學們播放了一段研發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視頻,引導學生們進行頭腦風暴。

經過熱火朝天的討論,同學們紛紛來“解密”。有的說:“北斗項目由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說明我國有很好的高素質勞動者協調機制。”有的說:“研發團隊攻克了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體現了堅持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有的說:“強大的科技研發團隊可見我國有一大批創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靠教育。”

確實,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此時,4名同學心懷激蕩,上臺齊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在激情澎湃的朗誦中,同學們倍受感染,一起立下了拳拳報國志。

弘揚創新精神

提升創新能力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創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學技術。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分別是什么呢?曹瓊琳在課堂上拋出了這么一個問題。

答案是: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些技術因在中國推廣應用領先,對國外影響較大,而備受國外青年推崇。同學們聽到這里,頓時來了興致,積極探討起生活創新的方方面面。

有學生說屠呦呦研制青蒿素、陳薇院士研究新冠疫苗是創新的典范,有學生說橋吊工人許振超創造了讓世界震驚的“振超效率”也是創新,有學生說疫情之下的“地攤經濟”是創新,還有學生說農民通過直播打開土特產銷路也是了不起的創新……

通過激烈的碰撞,同學們發現,創新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職業,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新者。

“今天的課讓我特別振奮。既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也看到了科技工作者們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該班魏池同學說。

曹瓊琳說,此次思政課選材主要是受到了學校科技嘉年華的啟發。四十五中是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科技課是學校一項非常有特色、很受學生歡迎的活動課程。今年5月份,四十五中依托科技活動課,舉行了別開生面的科技嘉年華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對科技創新的那種熱情深深感染了曹瓊琳,也讓她產生了把科技成就融合到思政教學的想法。

專家說

老師引線,學生串珠,航天服、墨子號、北斗、復興號等高科技成就一一呈現,讓人心潮澎湃。以祖國偉大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以祖國面臨的挑戰喚起學生的責任感,全程自然而然彌漫著濃濃的家國情,是這節課最大的特點。育人育心,愛國情,報國行,強國志,思政課當如是。

——武漢市武昌區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黃志平

家長說

作為家長,我非常關心孩子核心素養的發展。思政課首先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就是政治認同感。這節課從科技成就入手,落腳到人人可創新,人人可為科技創新做貢獻,不刻意,不說教,有效增強了孩子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我很喜歡這種別開生面、真實有效的課堂。

——武漢市第四十五中學九(E)班葛椏竹媽媽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