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中小學生收到了一份大禮包——“雙減”政策的出臺。很多中小學生作業確實明顯少了,但有些家長卻“慌了”,沒有作業真能行嗎?怎么檢驗和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近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武漢多所中小學發現,孩子們的作業明顯少了,類型卻多了,學校在作業布置、作業設計上也費盡了心思。
作業難易搭配注重質量
“雙減”政策實施后,為了保證作業減“量”不減“質”,不少學校從作業管理方面進行了改進。
武漢市七一中學出臺了《作業管理“十一條”》,學校提倡“基礎性作業+彈性作業”相結合的模式,老師應因材施教,分層布置作業。在作業量上,明確提出九年級有課后服務的學科,不得布置家庭作業,七、八年級按照要求每周開展“無作業日”活動。
七一中學教學副校長劉海峰介紹,基礎性作業一般是以基礎中檔、鞏固型題目為主,彈性作業則是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選做。
“布置給孩子們的作業,老師們首先要自己做一遍,并根據整體學情,估算出做題時間,并標注在題目后面供學生和家長參考。比如彈性作業30分鐘,學生要是做不出來,就得注意要先把基礎學扎實,再請教老師,提高能力后再去試。”劉海峰說,彈性作業在無形中也產生了一種激勵作用,“不少同學都希望自己能把難題做出來。”
武漢市光谷第六小學則推出了作業公示與監測制度。作業公示制度規定,各學科通過老師集體備課生成學科特色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備課組長每天把作業安排告知組內教師,教師再根據當班具體情況確定該班作業,各科作業總量由班主任調控。在常規型作業、習慣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布置的基礎上,學校要求全體教師設計分層作業,減少機械重復作業,嚴禁以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
在黃陂區前川一小,學校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每周集體備課,在“備”作業上做“加”法,嚴格控制作業的質量、題型、題量,每天向學生家長進行公示。同時學校還讓體育等綜合學科老師進入班級群,適時布置體育鍛煉作業,美術老師布置手工制作作業。學校還制定了《勞動教育清單》,對各年級學生參與家務勞動、掌握勞動技能進行細化,實行每周“勞動打卡制”。
學校將作業管理納入考核
不少學校還將作業批改和評價納入學生和老師的綜合考核中。
如在武漢市七一中學,學校會對作業管理進行常規月檢和不定期抽查。檢查內容包括老師布置作業的頻次、批改情況、學生完成情況等。“布置的作業老師都要批改,我們堅決杜絕家長代為批改作業的現象。”七一中學教學副校長劉海峰說,在學校的作業管理規定中,教師批改作業的內容應包括對答題對錯的判斷;作業等級或分數;批改日期;通過給學生糾錯體現的評講;對學生作文應有針對性評語等。
“我們每月對作業檢查并反饋;檢查結果及時通報、反饋。作業情況將記入教師個人業務檔案,作為考評教師的依據之一,并納入學校績效考核內容。”劉海峰說。
光谷六小的作業監測制度規定,課管中心每周檢查一次各班學生的作業本;各學科備課組長每周組織一次作業研討,評出最佳作業形式;課管中心嚴格控制各種復習資料的征訂和使用;教師打印作業必須先由備課組老師進行商定并由教學副校長審批通過。此外,還引入了學生、家委會、家長等進行監測。
武漢市光谷第十七小學給每個班發了一個專門用于作業公示的小黑板,每天各班班主任需要拍下作業圖片,在學校群中公示。
課后作業形式豐富多樣
“雙減”政策規定,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作業量減下來后,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提升?這對老師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回家沒有作業,不代表我們就不管了。”漢口一位小學校長說,回家后沒有書面作業,但建議孩子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例如課外閱讀、美文朗誦、手工制作、體育運動、紅色研學以及幫助父母做家務等。據了解,武漢不少學校的老師們為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豐富多樣,而且輕松有趣。
在漢陽區墨水湖小學,該校科學老師楊思源在中秋節前就為學生布置的一份特殊作業——和家人一起走進自然。在收上來的自然筆記里,極目新聞記者看到,同學們通過認真觀察,將植物的形狀、大小、脈絡等細節畫得栩栩如生。學生們的作品中,不僅有秋天的代表性植物,還有一些同學選擇記錄動物。
紅領巾學校二年級(2)班的語文老師段翔紅說,現在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與社會接觸、觀察類的作業。例如中秋節期間,她要求學生給爺爺奶奶送去問候和擁抱,為長輩泡上一杯茶或者畫上一幅畫,并在家長的陪伴下觀察月亮的形狀,了解與月亮有關的知識。
該校一名二年級學生家長說,現在孩子在課后服務時間,可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還可以參加學校的興趣班,如繪畫、羽毛球等課程。“現在孩子回家后,自由時間多了,家長也輕松不少,不用再送孩子去校外上興趣班。”
專家建議家長切忌“施壓失度”
有家長為“雙減”叫好,也有家長擔憂孩子跟不上。“作業比以前少了,孩子成績跟不上么辦,未來如何競爭中考、高考?”漢口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擔憂地說,她給孩子買了不少學習資料,放學后再讓孩子學習。
像這樣既心疼孩子學習負擔太重,又擔心孩子落后給孩子學習“加碼”的家長不在少數。對此,武漢市黃陂區前川第一小學校長王曉東表示,學生減負后,家長憂慮并自我加壓可以理解,但切忌“施壓失度”。“只有考試分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自立自強。因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才。”
王曉東建議,家長可“以講代做”,每天讓孩子把當天的學習內容“講”給家長聽。這樣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理解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培養。此外,他還建議,家長應多與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運動,培養孩子的進取精神和抗挫能力。享受運動的快樂,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財富。(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