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學校教育融入鄉村文化振興迫在眉睫
2021-10-21 10:03:23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2021年4月,為了更好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就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以及組織振興做了詳細周密的部署規劃,彰顯著國家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決心。其中,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提升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建設內容。鄉村學校作為鄉村社會中的重要文化場所,既承擔著傳播現代文明與先進文化的時代使命,更肩負著傳承傳統文明與鄉土文化的歷史責任。在鄉村振興的形勢背景下,鄉村文化的發展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推動鄉村學校教育融入鄉村文化振興迫在眉睫。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建設中存在著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在鄉村經濟發展取得成效的同時,鄉村社會的“空心化”問題逐漸凸顯。當下的鄉村社會,既面臨著現代性的強勢異文化沖擊,又遭遇內部大范圍的社會流動,鄉土社會邊界大開,其文化根基在內外雙重裹挾之下被動搖、變異甚至面臨解體,鄉村社會很可能成為“無根”的社會。“倉廩實而知禮節”,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共同進步才能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鄉村振興,不是城市面貌在鄉村的再造和還原,也不僅僅是依托經濟發展的產業幫扶與設施建設,還需要尊重和接納鄉村社會的文化獨特性。在存留鄉村優良文化傳統的同時,要將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相融合,不斷創新和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實現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樹立鄉村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力量涵養鄉村社會的內生性發展動力。

鄉村學校發展與鄉村文化振興相輔相成

鄉村文化依托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生長”,鄉村區域特色是鄉村文化的基調與底色,鄉村區域中的鄉村學校,不僅是空間上的“在地”,更是文化上的“在場”,是鄉村社會中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共同的場域特征使得鄉村文化與鄉村學校之間產生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

鄉村文化是鄉村學校教育的精神內核。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匯聚了傳統農耕文明千百年來敬畏自然、崇尚禮治而又純樸友善的思維品性及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之上孕育的鄉村文化,長遠而又深刻地影響著生長于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文化品格。鄉村學校以天然地具有鄉村文化“基因”的鄉村青少年為教育對象,鄉村文化理應成為鄉村學校教育的價值基礎與精神內核。鄉村振興戰略的要義在于“從過去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向城市與鄉村并重、城市與鄉村真正平等的戰略轉變”,鄉村學校也應轉變為以城市學校為建設標桿的發展方向以及城市化的價值導向,正視其“在鄉村”的地理空間優勢,充分利用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底蘊、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以鄉村文化滋養鄉村學校教育,通過彰顯鄉村文化的獨特文化品性尋求鄉村學校教育的內涵與特色發展之道。

鄉村學校教育是鄉村文化的振興之本。文化的傳承路徑多樣而廣泛,其中,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是最為系統且影響最為深遠的路徑。在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之下,鄉村文化在整個文化生態中已岌岌可危,而鄉村文化的振興不僅是對鄉村文化傳統的訴說與追尋,更需要為鄉村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找尋空間。通過鄉村學校教育體系化、對其全方位的干預和介入,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和整理散落的鄉村文化,從而使優良鄉村文化傳統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精神得以代代相傳;另一方面,學校本身具有現代化品性,這意味著鄉村文化進入鄉村學校必須要經過篩選、加工甚至改造,這便為鄉村文化與現代文化、科學文化等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與空間,鄉村文化的現代化活力也因此得以激發和生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鄉村文化在滋養鄉村學校教育的同時,本身亦得以創新與再造。

鄉村學校教育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使命擔當

鄉村學校作為鄉村社會重要的文化單元,理應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踴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主動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規劃和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價值。

學校理念應融入鄉村文化精神以順應鄉村社會轉型需要。在城鄉融合的背景下,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此,鄉村文化必須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以適應鄉村社會轉型的需要。鄉村學校融入鄉村文化振興,首要的是將鄉村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的辦學理念之中,這意味著鄉村學校需要對自身定位有清醒認識。在鄉村教育發展中,“離農”與“為農”的取向爭論已久,前者強調適應現代城市生活及工業發展需要,后者則注重為農村經濟和農村生活服務,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下,二者逐漸由對立趨向融合。鄉村學校既要立足于腳下的土地、主動親近鄉村社會,讓鄉村特色文化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為學生打造熟悉而親近的文化場域、培養學生熱愛故土和以此為榮的鄉土情懷,又要放眼遠方的世界,以開放的心態吸納現代先進文化,用科學知識武裝鄉村學子的頭腦,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具有現代化品質的新時代青年。

課程教學要融入鄉村文化要素以存留鄉村社會生活智慧。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家園與根基,鄉村社會中的民俗鄉約、道德規范以及行為章法等文化要素沿襲著中華民族最質樸的生活智慧。在鄉村學校課程教學中融入鄉村文化要素,既能使課程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拉近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的距離,增強學生的鄉土文化情感,亦能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展現鄉村教育特色。為此,一方面學校要組織力量積極開發鄉土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專門的課程中系統地呈現具有鄉村文化特色的地理自然資源、非物質性人文資源、歷史傳統經驗以及生產生活技能等知識性內容,并注重挖掘知識背后所蘊藏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及理想信念,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與良善,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在國家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將課程內容與鄉村文化相融合,使學生在接受現代文化熏陶的同時保留對鄉村文化的敏感性,注重挖掘學科知識與鄉村文化要素的契合點,將學生的鄉村生活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相結合,并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運用于生活實際,以多元方式積極開展文化實踐。

校園活動要融入鄉村文化活動以提升師生的鄉村社會認同。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鄉村文化認同與鄉村社會認同的統一。通過參與鄉村文化活動,鄉村教師及學生得以直接地了解和接觸鄉村文化的諸多形態,在活動過程中體悟和領略鄉村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在此基礎上主動踐行鄉村文化規約并積極傳播鄉村文化。這既有利于逐步消除鄉村教師及學生對鄉村文化的“疏離感”,還能進一步增強其鄉村歸屬感,提高他們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水平。為此,一方面可以將鄉村文化活動引入校園,將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動經由學校組織籌劃,鼓勵師生積極主動參與,他們作為鄉村社會一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將同時被激發。另外,還可以將在現實鄉村社會中逐漸流失的傳統鄉村文化活動在校園中重演,邀請熟知此類活動的鄉民參與其中并提供一定指導,讓師生更加了解鄉村的歷史文化傳統,延續鄉村文化智慧。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鄉村,帶領學生在特定的節日直接參與到鄉村各類文化活動之中,使學生全面感受鄉村文化氛圍,體驗鄉村民俗風情。學生們在與鄉村社會的親密接觸過程中,逐漸生發鄉土文化情結,進而提升鄉村社會認同。(鄒慧明 )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