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校高二年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學是手機“素人”,即什么學習軟件都不使用的人。他的理由是,自覺性不強、很容易沉迷于手機。某次,他想在手機上搜索1個單詞,結果打開手機后,就忍不住地刷了20分鐘朋友圈。
“本來用詞典查單詞只需要2分鐘 ,用手機卻花了10倍的時間,就是因為我難以管住自己。”這位同學說,自己卸載了一切軟件,手機僅用來通信。在他看來,如果遇到難題,問老師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少受訪同學都認為,并不是每一款學習類App都是“良心軟件”。比如有些App,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試用,體驗效果很不錯。再接著試用,就被要求購買VIP,觀看視頻也需要單獨收費。最讓人生氣的是,在付費購買講課視頻后,才發現某些所謂“海淀名師”只不過是拿著解析念一遍,遠不如自己的老師講解得清楚。
“有時候軟件會利用中學生喜歡個性的心理,吸引大家購買VIP,其實只是讓頁面變得酷炫了而已。”徐晴說,這也會徒增一些零花錢的開銷,感覺不是很值。
正確使用App,方能事半功倍
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學習類App呢?對此,記者團又采訪了教師、同學和家長。
“需要端正態度,使用App不是用來對付作業,搜索作業的解法之后,要反推到課堂的知識,鞏固自己的知識點 ”該校高一年級的聶開元同學說。
除了端正態度,梅育源同學認為,一定要將娛樂和學習區分開來。比如,在學習類App上找英語學習類視頻,為了避免內容太吸引人而分心,最好找一些劇情不是很復雜、很燒腦的素材。他建議可以看一些TED演講和紀錄 片,在聽的同時做好詞好句的摘抄。
“不能省略思考的過程,尤其是在知識點的梳理上,不要直接照搬App上的知識總結,最好還是自己歸納、整理。”一零一中學生物教師安軍贊成學生們使用多種資源進行學習,但是她認為,獨立總結知識點是學習最關鍵的一步。與安老師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高珊老師,她認為語文學科是一門強調邏輯思維和思考深度的學科,如果用搜題軟件來學習,可能會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習中不能省略獨立思考的過程。”
對于“沉迷手機、影響學習”的擔心,一零一中的心理教師閆閱建議:一是要對自己有非常清晰地認識。如果自控力不強,拿起手機就玩游戲、聊天,那就不適合用手機來學習;二是可以尋求幫助,比如讓爸爸媽媽在一旁監督,學習時僅把手機當成工具來使用;三是給自己制訂計劃,比如學習半個小時,可以刷5分鐘的手機,休息一下。總之,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的方法。
梳理了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后,記者團總結:學習類App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但它們并不具備“神奇魔法”——能讓同學們毫不費力地直接將知識裝進大腦里!學習類App只是為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輔助,最終還是要靠每位同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畢竟,學習沒有捷徑可走。(指導教師:劉成成)(朱博涵 張天逸 寧佳珺 周寧怡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記者團)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