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本次宣傳活動主題為“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健康平等”。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落實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任務,加強青春期、性道德和性責任教育。
孩子多大可進行防艾教育?如何教育孩子遠離艾滋病?近日,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開展了線上調查,共有2000余名家長參與,其中46%為小學生的家長,29%為初中生的家長,12%為高中生的家長。結果顯示,超九成的家長認為學習艾滋病相關知識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35%的家長表示,盡管自己偶爾關注艾滋病相關知識,卻從未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
加強防艾教育需從娃娃抓起
來自第六屆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報告的現存艾滋病感染者還有104.5萬人,性傳播比例超過95%。2020年新報告15至24歲青年學生病例近3000例,性傳播占98.6%。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馬迎華指出,盡管當下青年學生對艾滋病的部分信息知曉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認知不均衡和知行分離的問題。她坦言:“很多學生認為校園是非常安全的,艾滋病和自己沒有關系,這種認知誤區就會導致無法建立正確的預防態度和行為。”
國家衛健委艾滋病臨床專家工作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張福杰接觸過很多青少年的艾滋病病例。“我們的病人中不僅有大學生,還有初中生和高中生,作為一個感染科的大夫,我最心痛的就是看到年輕人感染。”張福杰說,防艾教育非常重要,現代人的性生理發育越來越早,希望學校能夠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對包括艾滋病在內的性傳播疾病防治知識進行宣傳。
調查發現,44%的家長認為小學階段對孩子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更合適,46%的家長認為初中階段對孩子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更合適,認為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最適合的家長分別占7%和3%。“小學五六年級甚至更早就應該開展艾滋病教育。”馬迎華建議,教師、家長要把預防艾滋病教育納入健康教育,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同時引導孩子遵守道德規范,不歧視艾滋病人。
中國性學會秘書長童立表示,預防艾滋病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部分,最好是在青春期初期進行全面的科學普及。
應避免傳遞消極情緒
在調查中,65%的家長表示,提及艾滋病會感覺緊張、恐懼。34%的家長表示,由于擔心孩子被感染,不愿意孩子與艾滋病人握手、擁抱。
“我們在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時,要特別避免傳遞消極和恐懼的情緒。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要樹立起預防和治療艾滋病的決心和信心。”在童立看來,預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開展科學全面的性教育。他建議,家長和教師要積極支持性教育走進學校和家庭,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和社會擁有性健康和性文明。
調查發現,目前,孩子們主要通過網絡了解艾滋病相關知識,其次是學校宣傳、家長科普、媒體宣傳等。同時,19%的孩子從未接觸過艾滋病相關知識。馬迎華表示,由于青少年缺乏辨別能力,很難從網絡上獲取到準確、全面的艾滋病預防知識,因此應避免孩子通過網絡自學的情況,必須在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指導下學習。
在調查中,還有個別網友反映,開展防艾教育和性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沒有專業的教師授課且不知道如何開展效果更好”。“教師在推進艾滋病教育時,一定要采用學生可以參與的教學形式,如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式、開展辯論賽等。”馬迎華說。
教育是防艾最好的“疫苗”
青少年防艾教育任重道遠,究竟該如何進行?
馬迎華認為,防艾教育并非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希望課堂和校園活動更好地結合,讓學生全面、科學、系統地獲取艾滋病預防知識,提高預防艾滋病的意識。她同時建議,希望初高中學校能夠加強艾滋病檢測知識的融入,以及艾滋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預防的相關知識科普。
童立表示,學校在預防艾滋病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可以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除了通過宣傳手冊或是課堂宣講的形式以外,也可以開展視頻知識競賽、同伴教育等多種形式。“還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性教育內容。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性態度和觀念,能夠更有效地預防艾滋病。”童立說。
“我們有責任走進校園,通過我們的專業知識給學生補習。希望每個年輕人都能健康成長,遠離包括艾滋病在內的性傳播疾病。”張福杰說。
調查中,家長們認為,有效預防艾滋病,不僅要努力為孩子補上“性教育”這一課,學校還應健全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機制,媒體要加強新聞宣傳和防艾知識的普及,全社會要共同攜手重視防治艾滋病工作,為孩子筑起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