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學城建成如何了?12月2日上午,院士大咖們走讀松山湖科學城,前往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華為溪流背坡村等地,走讀松山湖科學城。該活動是2021年粵港澳院士峰會配套活動之一。
大灣區大學的建設進度備受關注,大灣區大學已經動工,并將于2023年招生的時候,院士點贊“速度很快。”
第一站: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
12月2日上午9時許,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孫軍,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潘毅,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張大鵬,東南大學副校長、首席教授孫立濤,廣東中民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閆春輝等院士專家一行參觀走訪了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
在松山湖科學城大屏幕前,孫軍院士不時拿起手機拍照,并詢問了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情況。
孫軍院士表示,未來的科技創新,誰能得到先手,誰就能掌握主動。
潘毅院士關注大灣區大學的建設,當聽說大灣區大學已經動工,并將于2023招生的時候,潘毅院士點贊“速度很快。”
潘毅院士詢問東莞和深圳的交通情況。“相比深圳,東莞仍然有成本優勢??梢砸源宋瞬胚M來。”潘毅院士表示,松山湖科學城應通過多種形式廣納英才,實現人才集聚發展。
第二站: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院士和院士都交流些啥?
院士專家一行走讀松山湖科學城第二站,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院士充當“講解員”,親切為前來參觀的院士,講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發展思路,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建,以及產業化落地的情況。
院士專家一行對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發展表現出強烈興趣,還了解了鋰離子電池材料團隊的發展情況。
據了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 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探索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定位于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
第三站:華為溪流背坡村
除了普通人艱澀難懂的學術報告外,院士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藍天白云下,綠意盈盈中,夢幻般的城堡、復古的小火車、鐵橋……12月2日,院士走讀松山湖之第三站溪流背坡村。走進溪流背坡村,一幢幢古典而浪漫的歐式建筑錯落有致。院士們興趣盎然,紛紛拍照,打卡華為。
“hello。”站在華為的一處湖水邊,潘毅院士如同一個孩子一般,體驗了一把這里的回音效果。“不錯,有點回音。”
處處皆美景,無處不入畫。“來,大家一起拍照合影。”潘毅院士熱情的招呼工作人員。
“咔咔咔。”一路行來,各位院士卸下了高冷的學術范兒,展現出十足的親和力。
在華為溪流背坡村,院士們正要登上復古小火車的時候,孫軍院士和家人“召開”了一次視頻會議——游覽華為,跟隨講解員全程云參觀。
“剛好是家庭電話的時間,我就開了視頻,讓家人一起看看華為,共同感受華為溪村的美。”孫軍院士笑著說。
從登上火車開始,到下了小火車結束行程,孫軍院士一直手持手機,和家人視頻通話,“線上+線下”一起分享,講解一路見聞。
一路走,一路拍照,一路笑談,這群院士不“高冷”。
據介紹,華為溪村小火車軌道總長度約7.8公里,作為員工在園區內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使用。(梁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