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企業辦公空間設計需求愈發多元。在此情境下,CUN 迎來新挑戰。
此次設計由崔樹主理,突破了CUN DESIGN以往的美學風格,在當代建筑設計的思辨場域中,履行“順應” 與 “干預” 的二元辯證始終是解構空間本質、激發創新維度的元命題。在這片承載時間褶皺的場域中打造了一處連結未來的精神空間。
聲音在空谷中回響,
震蕩的灰塵凝結歷史的鋼筋,
苔蘚的濕度改變肌理的形態詮釋著空間的敘事,
現代金屬的折射與歷史紋理,
是順應與干預的對話。
CUN DESIGN新總部位于于北京491空間。項目以北京491電臺舊址為載體,探索工業遺產空間再生的哲學邏輯。園區完整保留了原本491電臺的建筑基本格局。建筑曾作為新中國信息傳播的重要樞紐,承載著開國宣言的激昂電波與地震救援的緊急通訊使命。
#01 與時間對話
影子在水平中新生,
晨昏線爬過做舊的銅板墻面,
中庭的天光經過精密切割,
在地面編織出不斷變形的幾何光毯,
正午時分的耀斑與暮色中的幽藍交替上演光的戲劇。
建筑原本的獨特挑高為創意類辦公區域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設計以“順應歷史肌理,介入當代語言”為核心策略,在保留建筑原始結構的粗獷特質基礎上,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激活空間記憶。
崔樹通過理念的碰撞與修復性介入的新材料形成時間維度的對話,使空間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容器。
設計中匠心獨具,采用開放流動的空間布局,通過無界化設計打破傳統功能分區,以家具陳設與地面材質變化引導行為動線,適應現代社交的多元場景。
當銅銹在氣流中震顫,
當舊磚與新鋼的陰影重疊,
空間便有了自己的心跳。
裸露原始結構保留粗糙質感,搭配做舊金屬線條,通過人工做舊處理,模擬歲月侵蝕的痕跡。在這里,斑駁的水泥墻面作為時間的書寫載體,做舊的金屬裝飾線條勾勒出工業文明的輪廓。
中庭設計聚焦 “光的時空敘事”,充分利用中庭天窗引入自然光,通過對天窗形狀的切割,使自然光在地面形成動態變化的幾何光影圖案,將自然光轉化為動態光影圖案。
人工照明系統采用分層級、差異化的設計策略:燭光裝置的火焰動態經流體模擬優化,與嵌入式冷光源形成色溫對抗。
將電子照明設備進行隱匿化,通過玻璃材質的圍合形成 “光的容器”,控制光線的投射范圍;刻意保留的陰影區域呼應東方哲學。
#02 影子是光與材質的對話
以 “材質對話” 構建空間張力:玻璃幕墻與手工夯土墻并置,前者引入自然光線,后者通過粗糙質感與熱惰性營造私密氛圍,兩者間以金屬框架過渡,形成視覺與熱工性能的雙重平衡。
外露鋼結構桁架與復古木構殘件經結構計算實現力學協同,金屬的冷峻與木材的溫潤通過表面處理強化觸覺差異,達成矛盾材質的和諧共生。
崔樹以 “開放協作” 為核心,采用模塊化布局體系:可移動隔斷與人體工學工作臺支持場景靈活切換,復古儲物架與數控柜體并置,詮釋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的共生。
通過天窗尺度控制與建筑外立面銹蝕鋼板的陰影疊加,使不同季節的太陽高度角變化直接映射為地面光影的形態演變。這種“去機械化”的采光設計,將自然節律轉化為可感知的時空敘事,構建激發創意的復合場域。
本案不追求永恒的完美,而是擁抱時間賦予空間的生長性。銅綠在季風中緩慢蔓延,苔蘚隨濕度改變生長形態,記錄空間的使用痕跡——這些動態變化共同構成建筑的“生命體征”。
當晨曦穿過菱形天窗在地面寫下新的光之詩,當來訪者的腳步聲激活沉睡的聲學記憶,這個空間便完成了對“順應與干預”的終極詮釋。
回收的青澀被賦予新的肌理,磨損的邊緣與數控雕刻的紋路形成隱秘對話——傳統工藝與數字時代的碰撞,不是取代,而是共謀。銹蝕的鋼板以氧化痕跡記錄季節的更迭,是時間的誠實;時間的痕跡與鋼筋投射的光斑共享同一片地面,自然與人工的界限在此消融。材料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成為敘述者。
最好的設計,是讓歷史在當代語境中自然呼吸。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順應與干預》北京CUN寸DESIGN工作室
項目地點:中國·北京朝陽區491空間
設計公司:CUN寸DESIGN
公司官網:www.cunchina.cn
主案設計:崔樹
建筑面積:600平方米
設計時間:2023.06.08
完工時間:2023.11.01
崔樹
CUN DESIGN 寸品牌創始人
作為一位80年代出生的設計師身上充滿了這個時代的符號,集叛逆,個性,細致,嚴謹于一身與當下最時尚的元素緊密相連“不做經驗設計的奴隸,不是審美趨勢的附庸者;不斷超越自己!”是他的信條,代表著亞洲年輕設計師在世界范圍內不斷發聲。
2015中國設計星全國總冠軍
2016 INTERIOR DESIGN 中文版封面人物
臺灣兩岸設計封面人物
2019中國設計年度人物
2016年受邀請米蘭設計周于意大利進行“Young/Design/Chinese”主題分享
2016年受邀英國倫敦Inchbald設計學院進行“從中國審美到世界設計”主題演講
2016年作為最年輕的設計分享嘉賓于北大百年講堂進行 《格調》主題分享
2016年成為最年輕獲得Andrew Martin大獎的亞洲新面孔
2016年獲得美國IIDA全球卓越設計大獎
2016年成為40 UNDER 40 中國設計杰出青年
2017年同時獲得紅點與IF雙項德國設計大獎
2017年獲得全球Architizer A+設計獎
2017年獲得意大利A‘ Design獎
2017-2019年獲得臺灣TID空間設計大獎
2018 年獲得第十四屆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光華龍騰獎
2018 年獲得Architecture Press Release(APR)國際可持續建筑商業室內類別一等獎
2019 年獲得第十二屆佛羅倫薩雙年展【達芬奇2019室內設計:金獎】
2020 年獲得FX Design Awards「公共空間」獎
2020年獲得A+ Awards 2020「商業展廳」空間類別獎
2020年獲得臺灣TID2020「零售空間」類別獎
2020年獲得APIDA 2020「設施及展覽空間」空間類別獎
2020年入圍英國SBID Awards
2020年獲得美國Best of Year 榮譽獎
2021年獲得金外灘金獎
2022年獲得金騰獎年度金獎
2023年獲得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金獎
2023年GRANDS PRIX DU DESIGN金獎
2024年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金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