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字化轉型之路,探討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2020-09-24 08:40:42 來源:長江商報
1
聽新聞

9月23日,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云端峰會”正式開幕。據了解,今年是該論壇舉辦的第八個年頭,也是八年來首次采用線上的形式召開。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對沖擊,中國銀行業迅速行動、主動作為,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御風險能力,積極推進“六穩六保”落地見效,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提供了精準金融服務。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銀行業共向實體經濟讓利8700多億元,充分彰顯了我國銀行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然而,如何把握好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引導機構服務重心下沉,推進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等各項任務也成為銀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鑒于此,此次論壇將主題確定為“未來銀行之路:變局與使命”。圍繞這一主題,包括銀保監會領導以及19位銀行業高管等逾20名嘉賓發表主旨演講,共議銀行業未來發展之路。

聚焦數字化轉型之路

在上半場的主旨演講中,國有六大銀行高管主要針對普惠金融發展、數字化轉型方面發表相關看法。

工商銀行行長谷澍認為,從長期看,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足的特點沒有改變,發展普惠金融的機遇和空間仍然非常大。為此,商業銀行有必要從改革創新、科技賦能和加強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模式,不斷提升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匹配能力。

他還指出,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任何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都是不可持續的。疫情發生后,工行迅速推出專項應急措施,及時調整全年普惠貸款增長計劃,作出了“增量擴面、提質增效”的工作部署。

農業銀行副行長崔勇著重圍繞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發表演講。他認為,“十四五”期間,金融科技對銀行業賦能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必須把握好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客戶數字化需求爆發增長以及金融數字化競爭升級這三個大的變局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主動作為,乘勢而上。

中國銀行行長王江指出,近年來,金融科技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推動金融業態、產品和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今年疫情的暴發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了“線上”數字經濟生態發展。后疫情時代,中國銀行業要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更好地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積蓄經營動能。

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則表示,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及5G網絡的規模化應用,數據、算力在爆炸式增長,人工智能算法得到深度應用,人類社會與互聯網相伴相生、線上線下持續融合,驅動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

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在“一切皆互聯”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金融與科技一定會融合并進,數字之于金融是血液;數字化之于金融,是基因;科技之于金融,不是簡單的賦能或催化,而是重塑和哺育。

此外,郵儲銀行行長郭新雙從商業銀行新零售轉型的角度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數字化已經成為銀行業新零售轉型的重要引擎,商業銀行持續深化數字化經營理念,從客戶視角出發,重新梳理和定義客戶旅程,持續推動敏捷開發、端到端的數字化流程再造,著力構建數字化經營新模式。

探討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業不斷變革發展的最終落腳點之一。

“金融就是為實體經濟“端盤子的’。”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這樣比喻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系。他進一步指出,“我們搞金融的不能就金融講金融,而要首先想實體之所想,急實體之所急,切實為實體創造價值,認真貫徹支持實體的各項政策,這樣才有持續發展的基礎。”

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表示,該行將緊緊圍繞實體經濟,針對產業升級、企業經營、社會民生中的痛點需求,持續創新推出科創金融、產業金融、普惠金融等專業化金融服務。同時,立足“長三角自己的銀行”的定位,服務好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并持續服務好京津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戰略;積極支持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全力服務好上海“三大任務一大平臺”。

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則認為,銀行業的初心從宏觀層面來講,是銀行要回歸本源,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微觀的層面,可以說就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深度分析挖掘客戶的全方位需求,解決客戶需求的痛點,提升客戶服務的體驗,持續建立健全客戶全旅程、全生命周期、全產品譜系,構建“渠道拓客、產品獲客、創新活客、服務穩客、體驗黏客”的良性迭代循環機制。

恒生銀行(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作為外資銀行業代表發表演講,他認為,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1.5萬億,對銀行利潤來講肯定有壓力,因為疫情對銀行業自身也有沖擊。但是,這要站在全局高度、從長遠來看。通過讓利支持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活水將給金融業帶來更長遠的發展;對銀行自身來講,可持續發展很重要。

宋躍升進一步指出,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將形成銀行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這也是銀行業享受了二十年高利潤發展階段后在履行反哺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使命。

大華銀行(中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符懋贊表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保障血脈暢通,穩定地供應機體,從而持續有效地滿足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不同需求。

圍繞“新形勢下中小銀行破解突圍之路”,廣州銀行行長蔡建分析,變局中往往孕育著新的機遇,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中小銀行最大的發展機遇。中小銀行作為我國多層次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應揚長避短、順勢而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們不能無視銀行業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但我們可以更加看重時代變化給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種種便利與支持。我們完全沒必要糾結于銀行業是否會成為“消失的恐龍”,我們只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找準市場痛點、負起社會責任、把我們銀行業自己的事情辦好,心中有夢,眼里有光,腳下有路,未來就有希望。”另一家區域性商業銀行廣州農商銀行行長易雪飛認為。

此外,在本次論壇中,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光大銀行行長劉金、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等股份制銀行高管、蘇寧銀行董事長黃金老、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等民營銀行高管以及中原銀行董事長竇榮興等區域性銀行高管,分別就跨境支付領域、新金融生態、首都金融業發展、銀行數字資產等方面發表主旨演講。

聲音

○銀保監會于學軍

2018年上半年出臺的“資管新規”和2019年推出的“理財新規”。這對中國的財富管理,對未來銀行業的經營、風險控制等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期待這兩個“新規”能夠順利推進,如期轉型成功;到那時,相信對中國的直接融資發展會有很大的改變。

○中國銀行行長王江

實體經濟發展是銀行盈利的源泉。合理讓利促進經濟復蘇,有利于銀行業可持續發展。6月,國常會提出金融業全年讓利1.5萬億元。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業通過降低利率、減少收費和財務重組等措施,持續加大減費讓利力度。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但決不能主動地、刻意地追逐風險,只有那些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協調統一,規模、質量、效益平衡的銀行,才有可能成為百年老店。所以銀行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著力統籌平衡各方面情況,切實做到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前面。

○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

堅持以服務為根本,回歸金融作為服務業的本源,守好初心和使命。在大變局下,市場、行業、客戶、商業模式都在加速演化,這要求我們秉持工匠精神,堅持服務制勝。特別是面對低利率、低增長的經濟金融環境,更加需要持續提升綜合化、數字化金融服務能力,以順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持續提升服務能級、彰顯服務特色。

○蘇寧銀行董事長黃金老

發展到今天,蘇寧銀行服務的個人用戶數已突破2800萬,服務的小微企業用戶數也達7萬戶。服務如此大規模的用戶,銀行工作人員不到400人,這要感謝科技的力量。正是創新科技的持續發展為蘇寧銀行等金融機構以更低成本向更廣泛用戶提供更優質服務奠定了可能。

○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

在這個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業的變革,推動了金融服務迅速走向數據化、精準化、可信化、敏捷化和智能化。在此背景下,通過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實現銀行數字化轉型已成了銀行業的共識。

○廣州農商銀行行長易雪飛

時代里,銀行業只要牢牢把握發展方向、肩負自身使命,在希望中前行,在挑戰中堅守,銀行業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大華銀行(中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符懋贊

中國正在通過不斷加大的金融開放,更快有序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場。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也讓外資銀行的發展迎來了重要的“高光時刻”。我們將積極把握開放的機遇,爭取更多的業務資質,實現更多金融創新,不斷深入參與這發展進程。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