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不一定非得靠種養產業
2020-10-13 13:07:18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跑遍山陽近200個村

講述人:江蘇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辦干部范明輝

2017年以來,我開啟了一段新征程——到秦嶺深處的陜西山陽縣扶貧。

我原在江蘇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辦工作,現在商洛市山陽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到了這里,就是自己人,大膽開展工作!”這是山陽縣領導的一句話。這句話,飽含著他們的深情厚誼,也是他們給我的最高禮遇。

我沒把自己當外人。到山陽縣第二天起,我就開始惡補學習相關政策。第二周起,我就一個鎮一個鎮調研。3個月后,我基本跑遍山陽近200個村。

3個月的調研中,我發現當地村集體經濟很弱,缺少有穩定收益的產業。我決心選一些好項目,扶持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發揮產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西泉村的徐兵虎原計劃養雞,我向他推薦利潤空間更大的高產蛋鴿項目。老徐從南京考察回來后說:“我要養鴿子,賣鴿子蛋。”當年7月,借助我們提供的150萬元發展資金,老徐購回1200對蛋鴿。半年后,銷售額突破15萬元,周邊6個村入股,195戶貧困戶參與。2019年12月底的分紅大會上,每村分得2萬元。2020年老徐繼續擴大規模,到5月底已創出70萬元的經濟效益。

千里迢迢來扶貧,我更愿意幫這里開闊思路,找些“金點子”。下河村發展產業缺少資源,村干部一籌莫展。我說:“發展經濟不一定非得靠種養產業。整合集體資金,讓村民入股,到市區好地段購置門面房,收取租金,一樣可以賺錢。”

我的建議讓他們眼前一亮。通過結對單位支持和村民集資,村里購置了一處門面房。房屋租出后,每年收益不低于6萬元,帶動35戶貧困群眾增收。村支書說:“范縣長讓我們村有了一棵‘搖錢樹’,還是你們理念好,管用!”

聽到這樣的話,我很感慨。真正把自己擺進山陽發展中去,用心用情關心幫助他們,得到的不僅是群眾的贊揚,更是一種自我提升。

3年來,我立足當地資源條件,搞起不少產業。“資源型”特色農業、“資產型”物業聯營產業、“服務型”鄉村旅游產業、“兜底型”金雞光伏產業紅紅火火,種植養殖、鄉村民宿、物業租賃遍地開花。

山陽縣有易地搬遷群眾5.4萬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是一大難題。我多方考察,積極招商。最終,選定勞動密集型紡織產業。2020年2月,數碼紡織印花項目落戶山陽,吸納移民搬遷戶貧困勞動力60余人,有了第一家,接著就來了第二、第三家,從上游紗線到下游織襪、印花,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根據我的建議,縣上在此規劃建設數碼紡織產業園,利用蘇陜扶貧協作資金5000萬元建設廠房,目前已啟動建設。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3年來,我們走得很堅定,過得很充實。2020年3月,陜西省宣布全省脫貧摘帽,我也有了一份與有榮焉的自豪。

(光明日報記者張哲浩、鄭晉鳴采訪整理)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