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的深圳特區,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是慢下來的讀書習慣
2021-05-11 08:50: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周末會有不少香港市民從落馬洲過關,在福田口岸無縫轉乘深圳地鐵4號線來深圳書城中心城(以下簡稱“中心書城”)。他們和當地市民一樣,在閱讀中度過難得的假日時光。

在中心書城24小時書吧的角落,香港青年李思敏處理完手頭上的工作,捧起一本金融學的書,安靜地閱讀著。他告訴記者,大灣區的發展實在太快了,自己再不抓緊學習,就趕不上內地同行的步伐了。“在這里,學習效率更高。”

李思敏說,來到深圳福田工作,開拓了他的視野,也讓他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青年有了更多連接。很多像他這樣在內地的港澳青年,其實都蠻刻苦的,“大灣區有大好環境,為何不用大好青春去奮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創業的熱土,他們的夢想在這里生根發芽。深圳與港澳交通往來便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有各種就業創業扶持資金、補貼等,還有很好的讀書氛圍,讓不少港澳青年來了就喜歡上,并且留下來了。

“太方便了!完全不像是在兩個城市。”香港青年陳冠美在深圳前海的來畫公司擔任法務專員,她祖籍廣東湛江,到北京上了大學后,選擇留在深圳工作。

尹昌龍是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但他更愿意別人介紹他是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尹昌龍用8張圖片,講述了深圳各個時期全民閱讀的故事。

讀書,早已滲透進每個深圳人的血液里。追溯到1996年,深圳迎來了第七屆全國書市,讀者的購書方式首次實現了從“柜臺化”向“超市化”的轉變。“所有人都拎著筐,穿梭在人海書海之中,一捆一捆地買,一車一車地買,收銀臺的現金呼啦呼啦地收。”尹昌龍回憶,整座城市為書而瘋狂,他內心充滿自豪。

作為全國較早開展全民閱讀的城市,深圳從2000年起創設“讀書月”,被業界稱為“高貴的堅持”。2020年11月,深圳讀書月如期舉行。

如今,中心書城已經15歲了,是中國首家體驗式書城。自從開業以來,中心書城運用“跨界”理念,以閱讀生活為核心,將書業、文化、商業、設計、創意、展覽等元素在書城空間進行融合,成為提供市民文化休閑生活的“城市文化客廳”,年接待讀者近千萬人次、港澳讀者百萬人次、中外參觀考察團100余批次。

41歲的深圳特區,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是慢下來的讀書習慣。在中心書城里,“24小時書吧”守候著這座城市里愛閱讀的人。在這里,“最長書桌”旁的創業者、白領、外賣小哥、收廢品的阿姨,都可以捧起自己喜歡的書籍。工作人員稱,“無論何時何人,我們都敞開大門歡迎。”

2020年9月,“24小時書吧”改造升級。在空間設計上,新增了“旋轉書架”“靜思區”“閱讀客廳”“檔案卡座”“戶外花園”等場景,構建了閱讀生活的多元性,讀者還能參加文化沙龍活動。

2020年年底的跨年之夜央視直播,盡管深圳可以向外展示的有很多方面,但選擇了“24小時書吧”。主持人白巖松對觀眾說:“深圳近乎是全國閱讀推廣最好的城市,可以不加之一。”

年均閱讀紙質圖書8.86本、日均閱讀紙質圖書61.25分鐘、數字化閱讀率達99.1%……剛剛發布的《2021年深圳“圖書館之城”閱讀報告》顯示,深圳多項數據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深圳十大觀念”中有兩個觀念與閱讀有關,“實現市民文化權利”“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由市民投票高票當選。

“一個城市的未來發展,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必定得依靠讀書求知和學習進取的精神。”尹昌龍說,希望人們在深圳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與書相遇。

閱讀的畫面,透露著這座城市積攢的力量,更代表這座城市的未來。讀書,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風景。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