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濱州市人民政府印發《濱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提到,推進渤海科技大學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新工科應用大學,支持濱州醫學院濱州校區擴建并升格醫科大學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支持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機構來濱辦學,拓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推進濱州學院更名為“山東航空學院”及應用型本科轉型。支持社會力量采用新模式舉辦研究型、應用型和創業型大學。探索完善省市共建、部門共建等方式,大力爭取碩士、博士培養點,擴大碩士生、博士生招生名額。實施高水平學科建設工程,推動市屬高校爭創全國同類院校一流水平。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支持建設山東康養職業學院,推進濱州職業學院優勢專業試辦本科,推動魯北技師學院、濱州市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支持濱州渤海職業學院、濱州交通職業學院建設。推進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以國有資產入股、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聯合舉辦模式。
《規劃》在教育方面還有哪些布局?一起來看:
以教育質量提升為突破,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點推進“四名”引育、強幼重普、強科培優等行動,提升全市教育教學水平。到2025年,將濱州打造成“教育名城”,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提升學前教育普惠質量水平。實施學前教育強幼重普行動,完善城鄉幼兒園布局,加大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和農村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力度。發揮鄉鎮中心幼兒園統籌、輻射、帶動、示范作用,構建鎮域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園、標準化管理、一體化發展辦園格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到2025年,建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6%以上,學前三年普及率達到96%以上;省級示范幼兒園增長到150個左右,爭創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4個以上。
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堅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城鄉一體化發展。鞏固消除中小學大班額成果。深化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遴選60所左右優質學校,通過建立學校發展聯盟、實施集團化辦學、委托管理等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共享。落實好鄉村傾斜政策,通過設立特級教師崗,實施“名師”計劃等措施,吸引優秀師資到鄉鎮學校任教。實施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培育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學校達到200所左右。加強鄉村中小學建設,全面打造“鄉村溫馨校園”。到2025年,增加7.7萬個學位,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以上,實現凈流入。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爭創全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區,3個縣(市、區)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
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水平。實施強科培優行動,加強特色高中建設和多樣化發展,形成“一校一品”。探索綜合高中建設,深化職普融合,培養具有扎實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性人才。鼓勵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施聯合育人,對有專業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普通高中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通過設立分校、合作辦學等方式,完善公辦民助辦學模式,推進國科魏橋基礎教育改革試點,提升濱州教育層次和質量。大力引進優質高中教學資源,實施普通高中振興計劃,5年內打造3—5所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力的普通高中,北鎮中學、鄒平一中綜合實力進入全省普通高中30強,創建一批省級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優質教育學位資源占比40%以上。到202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100%,實現凈流入。
完善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辦好保育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等各類教育,以全民教育提升全民素質,開展全民讀書活動,打造“書香濱州”,使終身學習成為濱州人的習慣。全面推進教育開放,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健全公共教育普惠機制,完善教育資助體系,促進高標準教育公平。實施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發揮在線教育優勢。
持續深化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實施基礎教育“四名”引育行動,到2025年,引進2所以上名牌高中,每縣(市、區)至少建立1所辦學特色鮮明、培養輸送能力較強、社會信譽較高的普通高中;新培育、引進名校長60人,名班主任300人,名教師3000人。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充分下放學校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生機活力。推進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和職稱評聘制度改革,建立“多元主體、實績導向、促進發展”的教師教學評價機制和基于考核評價的薪酬分配制度。深入推進教育評估綜合改革。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健全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促進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投入教育,支持發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民辦教育。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德育為先,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和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相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美育提升行動,強化學生體育鍛煉和美育熏陶,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鼓勵專業藝術人才到中小學兼職任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家庭教育,推動每個城鎮社區和具備條件的農村社區建設1所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