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貴州一所當地“頂流”小學的家長,因反對教師給孩子布置過多書面作業,與教師發生沖突,結果遭到全班共39名家長中的37名家長聯名“請愿”,要求該家長為其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辦理轉學。
這是一個挺戲劇化的新聞。首先要明確的是,這37名家長的聯名“請愿”沒有法律效力,每一名適齡兒童都依法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種法定權利不會因某些家長“請愿”就被剝奪。事實上,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對涉事教師有關師德問題進行了處理。但是,仍有不少家長為該教師“叫屈”,要求該家長“給大家一個說法”。
一邊是1名家長要給孩子“減負”,另一邊是37名家長要繼續“雞娃”,這種矛盾沖突正反映出在教育政策變動下家長們的萬千心態。從“減負”家長的立場來看,其訴求符合國家“雙減”政策,應該說是于法有據正大光明,但在這所“頂流”小學中卻既得不到教師的理解支持,也遭到其他絕大多數家長的排擠孤立。大多數家長們的心態大抵是:你要“減負”“快樂教育”,我管不著;但如果耽誤我家孩子刻苦努力學習進步,那我絕不答應。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思維模式里,只有“雞娃”才是王道。減輕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當然好,但如果我停下休息,你偷著發力,那不就壞了。所以,為了不耽誤孩子,只有明里暗里繼續“雞娃”,大家一起陷入所謂的“囚徒困境”。
這種心態之普遍,從近期熱鬧的家長“口水仗”就能看出。前不久,上海建平中學西校的一位家長舉報學校:要求取消“月考”和“分班”,落實國家“雙減”教育政策。公開信寫得洋洋灑灑,可很快就被另一名家長寫信“怒懟”,質疑“減負”讓學生變“學渣”,最終耽誤大家前程。還有一些家長發現,當前打著“高端家政”旗號的“住家教師”市場活躍,“985畢業”“碩士”“英語八級”“海歸”“熟練掌握多種外語”……這些漂亮的標簽暗示著所謂的“高端家政”,其實就是家庭教師,有中介甚至開出月薪5萬的高薪招聘。
因此,文章開頭那些家長同情涉事老師的遭遇,能夠引起許多家長的共情。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應試教育環境里,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傾盡全力,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全面的知識,以便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關鍵一考中表現得更好。關鍵是,如果這種一元化的人才培養觀念、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不改變,那么減負政策則無異于揚湯止沸;如果永遠只有少數人能夠在競爭中勝出,那“雞娃”等教育內卷化現象也就不可能真正消除。
兩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就提出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點。教育是培養人的行業,要讓教育回歸本心,讓家長不再忐忑,讓學生不再疲于奔命,僅盯著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還遠遠不夠,還要從更深處推動教育和人才培養改革。一方面,從需求側來說,要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緩解家長“病篤亂投醫”的忐忑心態,鼓勵家長與孩子多交心交流,幫助孩子及早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業目標。另一方面,更根本的舉措是要積極推動人才培養和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結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多元化人才,讓不同天資稟賦的孩子們都能茁壯成長努力成才,真正做到“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