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后,如何加強作業管理,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更好地服務學生差異化教育需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回龍觀育新學校有了創新舉措。學校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動員教師提高作業設計水平,以“智慧作業”項目在“雙減”落地落實上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
百次討論調整 覆蓋語數英物四學科
學校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教與學。在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基礎教育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人文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下,學校成立了首師大育新未來學校,踏上教育信息化發展新征程,全面進入數字化轉型高速發展階段。
2021年11月,學校攜手清華控股旗下的慕華成志教育科技集團,基于清華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融合知識圖譜、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啟動“智慧作業”項目,以進一步落地落實“雙減”政策,提高教師作業設計水平,為學生提供彈性、分層、個性化作業。
“技術為體、內容為用。”學校組織高中部各學科骨干教師成立了“校本作業攻關團隊”,研發有特色的校本作業,以讓“智慧作業”平臺真正滿足作業改革需要。在市、區教研專家指導下,攻關團隊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校本作業設計研修,從知識點體系規劃、學生能力評價到題目設計,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通過近百次會議討論,今年1月,學校建立了高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四學科知識點體系,細化到了四級層次,并與教材章節進行映射,還設計了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學生能力評價多元考核維度。
遴選萬道題目 形成立體校本作業題庫
今年寒假,攻關團隊遴選了數萬道題目,為每道題標記了知識點標簽、能力考核標簽,保證了作業源頭的高質量。還設計、制作了數百個知識點精講微課,形成了立體化校本作業題庫數字資源,并正式上線“智慧作業”平臺。春季學期開學后,“智慧作業”在高一年級全面常態化應用。教師不改變學生紙筆作答習慣,即可通過智能批閱收集學情大數據,自動生成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
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選擇知識點,設定難度、題型標準,可一鍵生成統一、分層、個性化三類作業紙,并同時生成對應的解析版,用普通紙張打印后即可發放給學生。學生作答后,教師使用“點陣筆”批閱,可自動識別學生信息、記錄學生作業情況。教師給學生下發批改后的作業和解析版,學生可針對薄弱環節查漏補缺。學生在家還可使用手機掃碼觀看該作業精準匹配的知識精講微課,啟發解題思路,引導自主探究。
擁抱信息技術 高一年級率先常態應用
經過一個月的使用,學生、教師感受到了“智慧作業”的優勢。目前已生成“智慧作業”紙數萬張,切實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平臺還收集了百萬量級的學生學情日志,實現了知識點維度、學校維度、學生維度的多方位學情數據分析,初步形成了學生數字畫像,為教師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
已全面常態化應用“智慧作業”的師生積極評價使用效果。有老師表示,使用了“智慧作業”系統后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給教學帶來的便利。通過智慧筆對作業進行批改,系統會自動統計和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可以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數據分析對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和分層作業,真正實現精準教學。
學校副校長趙玉峰表示:“‘智慧作業’的應用實現了最初的目標——減輕作業負擔,不是簡單減少作業量,而是提高教師作業設計的質量,從而保證學業質量。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學校真正實現了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學生可以依據個人學情,自主選擇作業,無需重復做基礎題。”她表示,后續學校將在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普及“智慧作業”,為“雙減”政策落地落實添磚加瓦,實現全校作業設計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