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甘甜,清熱消暑。在競爭“白熱化”的飲料市場上,以預防上火為健康訴求的金銀花露成為了消費者的“寵兒”。
“獲評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李琳玲教授功不可沒。感謝黃岡師范學院給我們派來科技副總,有了‘最強大腦’助力產品研發,老產業煥發新生機。”近日,湖北大別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邱躍俊喜上眉梢。
近年來,地處革命老區的黃岡師范學院堅持“立足黃岡、融入黃岡、服務黃岡”,主動、精準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打造高端人才“崗位在黃師、研發在企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深度產教融合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黃師經驗”。
從三尺講臺到產業一線
75公里,這是從湖北省黃岡市區到羅田縣、從學校到企業的距離,李琳玲樂此不疲地在兩年多時間里跑了無數回。
李琳玲是黃岡師范學院生農學院的博士、副教授,2020年被選派為大別山藥業科技副總。
雖然崗位在學校,但服務企業“零距離”。為大別山藥業量身定制“智改數轉”方案,引導其建設國家準字號生產線,實現機械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人工成本直降30%;在傳統產品趨于飽和的背景下,開發輕甘型、輕養型新產品,使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1.7%;轉化成果近10項,產出專利16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只有到一線,才能摸清楚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痛點、難點,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下藥,同時也使我們的科研方向有的放矢。”李琳玲頗有感慨。
除了像李琳玲一樣擔任企業科技副總,該校還通過優選博士專家參與“院士專家企業行”“博士服務團”、組建博士工作站等方式,為企業裝上“最強大腦”。
近3年,在貴族真空、神風彈簧等市內龍頭企業組建博士工作站11個,選派10名高層次人才掛職科技副縣長、科技副總。
變車間難題為科研課題
機器人抓取、感應加熱、高溫淬火……在湖北鳴利來公司,一顆顆陀螺形鉆頭從全自動化生產線上“走”下來,銷往美國、俄羅斯、巴西、智利等國。
幾年前,鳴利來遇到“卡脖子”難題:牙輪鉆頭不耐磨、壽命短,鉆深不到600米就報廢,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夠,一度只能望著國際市場嘆氣。
核心技術必須自己研發!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程曉敏教授、喻國銘教授研發團隊,蹲守車間進行技術攻關。經過數百次實驗,突破材料及其組織、鉆頭結構設計和制造工藝等方面關鍵技術,研發出長壽命礦用牙輪鉆頭,鉆頭鉆深達到1500米以上,是普通牙輪鉆頭鉆深的2—3倍,填補了我國高端礦用牙輪鉆頭的市場空白。
車間難題就是科研課題。黃岡師范學院著力于打造做強科研平臺,高層次人才帶著課題解難題,助力支柱產業發展,與黃岡市政府、中科院武漢分院共建湖北省中科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注服務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截至目前,研究院與科峰傳動等市內多家企業共建23個研究所(創新中心),柔性引進15個專家團隊,獲批省級科創平臺4個,承擔項目51項,榮獲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
借助科研平臺,實現“企業出題、學校解題、師生答題”,把人才的“活水”、科教的“長板”引向了產業“前線”,切實推動學校與企業合作共贏。
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生產力
“雖然每只價格高達1000多元,比同類產品貴4至5倍,但仍然銷售火爆”。在黃州工業園內的湖北貴族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捧著一款鈦合金真空水杯介紹。
鈦,常用于航天、軍工精密部件,素有“太空金屬”之稱,有著超輕、耐腐蝕、不含重金屬等眾多優點。但因鈦的熔點與鉑金接近,對加工技術要求特別高,所以用鈦材質生產日用品的企業并不多見。黃岡師范學院在貴族真空建立博士工作站,校企攜手對鈦成型加工、外表氧化著色等難題進行技術攻關。
把實驗室搬進企業一線、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人才育在實踐中、成果轉化在生產線上,黃岡師范學院產教融合結出累累碩果——
化工學院熊緒杰博士組建了研發和檢測技術團隊,進駐黃岡威爾曼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廠為家、連續奮戰,通過優化工藝、改造技術,幫助企業將產品成本每噸降低2.5萬元,每年節省生產成本達1000萬元;
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向福博士為湖北楚天舒藥業有限公司開發“優童”金銀花汁和金銀花果醋兩種產品,年產值已超過3200萬元,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和黃岡市科技進步獎;
土壤微生物團隊圍繞大別山食藥用菌種質選育與精深加工開展科技服務,分離馴化野生食藥用菌23種、開發栗蘑茶等產品15個,在7個村建立14個基地,輻射帶動近3000人脫貧致富,2021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做大做強湖北省中科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綜合性檢測檢驗平臺等高端創新平臺,服務黃岡培育省級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黃岡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校長陳向軍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程墨 通訊員 余艷軍 黃曉敏)
標簽: 產教深度融合的黃岡師院模式觀察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