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在發展指標上“立定跳遠”,又能在創新能力上“登高望遠”,“十三五”收官之際,青海科技創新各項成果斐然。
深度“破冰”破解體制機制障礙
從頂層設計繪制科技體制改革藍圖,“十三五”以來,青海相關部門致力于細微處消解讓科研人員撓頭的“糟心事”,將實際紅利放到科研人員手心里。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舉措紛紛落地,一個個曾經阻礙科技創新的障礙消解于無形,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16年,青海省全面吹響建設創新型省份的號角,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體制改革就此展開。
建設創新型省份,一切阻礙創新及成果轉化的科技體制機制都應改變。青海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莫重明表示,“十三五”以來,青海全社會創新環境持續優化。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激發創新活力,進一步破解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科技成果登記“不見面審批”“零跑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有效激發……5年來,青海省持續加大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多部門共同起草了《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條》,精簡了近1/4的科研項目管理程序,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
創新體系日益完善 引智借力補短板
西寧市進入全國創新型城市行列,2018年青海啟動縣域創新驅動專項,助力鄉村振興,支持6個縣開展縣域創新試點縣建設,累計支持資金5400萬元……
“十三五”期間,青海建成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51個;培育建設青海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143個,初步形成了較完善的科技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支撐體系。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科技人才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許多領域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5年間,青海出臺了《關于實施“昆侖英才”行動服務“一優兩高”戰略的意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建立對高端創新人才及團隊的穩定支持機制,研發人員數量達到9675人,較上年增長31%。
通過科技援青機制“請進來”,科技創新資源正向青海不斷集聚。“十三五”期間,青海省與科技部確定的13個援青省市和中科院、工程院簽訂新一輪科技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三位一體”結合的科技援青機制,形成了“5+6+7”科技援青新格局,引智借力成為彌補青海科技短板的有效手段。
繼往開來 創新創業活水不斷激發
青海創新能力處于啟動階段,科技水平較為落后,創新發展后勁不足,創新資源分布不平衡,面對形勢如何“破題”是關鍵。
5年間,青海省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引導創新創業快速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真正使創新創業的“源動力”久久激發。
青海省科技廳介紹,“十三五”以來,青海加快科技成果信息匯交平臺建設,構建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建成西寧科技大市場,打造“一網、一廳、三中心、八平臺”服務體系,成為全省首家區域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同時,青海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國家級6家)、省級眾創空間48家(11家獲得科技部備案),17家星創天地獲得科技部備案,與現有創業園、農業園、開發區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國家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記者 張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