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疫情的中流砥柱是科研人員,科研服務工作的有力支撐又是誰呢?
為科研課題和科技成果提供文獻依據的科技查新,對企業和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在疫情最兇險的時候,寧夏這項工作也沒有停。
然而,信息填寫時的冗繁、材料審核時的奔波,無不增添了科研人員工作負擔,更增加了病毒感染風險。
網上辦,不見面!為最大限度地保障科研工作正常進行,一套全新的科技查新管理系統40天內火速研發,日前正式投用。
從此,寧夏科技查新工作告別持續近30年的手動模式,真正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辦事人不跑腿。
降低感染風險,加速研發進度
“請問是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嗎?我是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大夫,想過來做科技查新。”
該所信息資源科工作人員楊燕芳記得很清楚,那天是大年初四,正是疫情最兇險的時候,她不太敢讓對方來,但又不能不讓人家來,“畢竟大家都很緊張”。
彼時,用戶要做科技查新,必須先拿著填好的查新委托單到信息資源科,溝通清楚項目創新的地方,如有修改,得拿回去重新打印蓋章,再送回到該科。去年,寧夏將科技查新納入自治區科技創新券管理系統,用戶還須登錄科技創新券平臺申領創新券,需要再填表、打印、蓋章、掃描上傳。
“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得來回跑。很多時候,他們不可能一次填利索,需要跑好幾趟。”該科科長楊劍對此深有感觸。
楊劍從事科技查新工作多年,她說隨著國家對這一環節愈發重視,科室業務量逐年增加,最初每年只有一百多項,到2019年,全年受理總量已達649項。(王迎霞 通訊員 張 靜 黃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