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央部門集中“曬賬本”,公開了本部門2020年年度預算情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到刀刃上、緊要處。中央各部門的預算公開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政策導向,支出壓減是相當“狠”的。
比如,財政部本部門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表”中,機關服務支出經費壓減48.36%
過緊日子的決心,被量化分解為可執行的目標,從而形成剛性約束。
“政府過緊日子,目的是讓人民過好日子,讓更多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中央財經大學白彥鋒教授表示,今年的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很大,政府支出主動做“減法”,為的是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特別是優先保障“六穩”“六保”等重點支出,把有限、寶貴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省下來的錢去了哪里?根據2020
資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也對財政資金管理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如何把這些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緊要處,兜牢“三保”底線?“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如何運作?麻辣姐采訪了財政部門和有關專家。
2
2萬億元財政資金,如何直達市縣基層?6月12日,在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對這一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來了個“大揭秘”。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直達資金,要直接惠企利民,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基本民生,落到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落到社保、低保、失業、養老和特困人員身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2萬億直達市縣資金主要分解為四大部分。
一是特殊轉移支付給市縣部分,主要是應對今年疫情對基層財政造成的影響;
二是政府性基金預算轉移部分,補助的地方疫情防控支出,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既為疫情防控籌資基金,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時也有利于發揮政府投資拉動作用,帶動社會消費;
三是列入政策轉移支付的增量和存量部分;
四是新增地方財政赤字部分,其中9500
這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總的流程設計是:中央財政根據地方減收增支和縣級“三保”缺口等因素,將資金切塊分配給省級財政部門,再由省級財政部門提出細化到市縣基層的方案,經財政部審核后,省級財政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將資金下達到市縣。
“把更多財力下沉到基層,省級財政部門只能當‘過路財神’,絕不能截留挪用!”許宏才表示,對特殊轉移資金,財政部將進行全鏈條跟蹤。搭建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建立直達資金臺賬,全面掌控資金去向及使用情況,從中央到企業、居民端,確保有賬可查。
各級財政部門要與各級人民銀行、國庫、人社、民政部門等數據庫聯網,形成資金使用的信息聯動機制,對資金動向實行“7+1”式跟蹤,即“當天發生、當晚傳送,次日管理部門可見”。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說,財政、審計部門將加大監督力度,強化問責機制。“只要發現截留挪用、弄虛作假行為,就要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問責,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問責一起。我們也將推動社會的監督,包括公開公示,這樣對社會公眾反映的情況及時回應,及時整改。”
總之一句話,就是資金流到哪里,監控就要跟到哪里,讓每一筆錢都花的明明白白!
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今年以來,中央大幅增加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全年共安排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發行使用快馬加鞭,截至6月9日,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19萬億元。
截至5
政府舉債力度空前,債務管理壓力也空前。財政部強調,對于轉債資金的使用,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將資金主要用于中央確定的重點領域、重大戰略項目,帶動民間投資。
“當前地方政府融資總量較大,一定要選準、選好項目,避免零打碎敲。”在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舉辦的“從政府預算報告看積極財政政策”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婁洪認為,項目選得好,將有助于與金融市場有效銜接,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更好發揮加快經濟循環、穩經濟大盤的作用。
“今年預算報告明確,新增專項債可以用于加快建設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這對經濟增長長期的貢獻更大。”婁洪強調,地方專項債應當更加注重項目管理,特別是縣級專項債管理的建設。要強化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監控,確保項目收益,實現專項債投資的預期目標。
遼寧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院長王振宇認為,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關系到政府履職盡責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維護經濟運行秩序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壓艙石”。去年我國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帶來一些地方財政減收。今年受疫情影響,基層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劇,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壓力加大。“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同時結合頂層設計,更好發揮地方基層政府的積極性,實現多級政府間的有效治理。”
記者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門將強化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金融機構的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發現問題,確保常態化監控機制持續運作。強化對違法違規舉債行為的追究,形成有效震懾,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6月11日,中央部門集中“曬賬本”,公開了本部門2020年年度預算情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到刀刃上、緊要處。中央各部門的預算公開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政策導向,支出壓減是相當“狠”的。
比如,財政部本部門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表”中,機關服務支出經費壓減48.36%
過緊日子的決心,被量化分解為可執行的目標,從而形成剛性約束。
“政府過緊日子,目的是讓人民過好日子,讓更多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中央財經大學白彥鋒教授表示,今年的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很大,政府支出主動做“減法”,為的是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特別是優先保障“六穩”“六保”等重點支出,把有限、寶貴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省下來的錢去了哪里?根據2020
資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也對財政資金管理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如何把這些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緊要處,兜牢“三保”底線?“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如何運作?麻辣姐采訪了財政部門和有關專家。
2
2萬億元財政資金,如何直達市縣基層?6月12日,在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對這一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來了個“大揭秘”。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直達資金,要直接惠企利民,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保基本民生,落到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落到社保、低保、失業、養老和特困人員身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2萬億直達市縣資金主要分解為四大部分。
一是特殊轉移支付給市縣部分,主要是應對今年疫情對基層財政造成的影響;
二是政府性基金預算轉移部分,補助的地方疫情防控支出,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既為疫情防控籌資基金,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時也有利于發揮政府投資拉動作用,帶動社會消費;
三是列入政策轉移支付的增量和存量部分;
四是新增地方財政赤字部分,其中9500
這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總的流程設計是:中央財政根據地方減收增支和縣級“三保”缺口等因素,將資金切塊分配給省級財政部門,再由省級財政部門提出細化到市縣基層的方案,經財政部審核后,省級財政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將資金下達到市縣。
“把更多財力下沉到基層,省級財政部門只能當‘過路財神’,絕不能截留挪用!”許宏才表示,對特殊轉移資金,財政部將進行全鏈條跟蹤。搭建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建立直達資金臺賬,全面掌控資金去向及使用情況,從中央到企業、居民端,確保有賬可查。
各級財政部門要與各級人民銀行、國庫、人社、民政部門等數據庫聯網,形成資金使用的信息聯動機制,對資金動向實行“7+1”式跟蹤,即“當天發生、當晚傳送,次日管理部門可見”。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說,財政、審計部門將加大監督力度,強化問責機制。“只要發現截留挪用、弄虛作假行為,就要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問責,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問責一起。我們也將推動社會的監督,包括公開公示,這樣對社會公眾反映的情況及時回應,及時整改。”
總之一句話,就是資金流到哪里,監控就要跟到哪里,讓每一筆錢都花的明明白白!
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今年以來,中央大幅增加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全年共安排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發行使用快馬加鞭,截至6月9日,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19萬億元。
截至5
政府舉債力度空前,債務管理壓力也空前。財政部強調,對于轉債資金的使用,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將資金主要用于中央確定的重點領域、重大戰略項目,帶動民間投資。
“當前地方政府融資總量較大,一定要選準、選好項目,避免零打碎敲。”在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舉辦的“從政府預算報告看積極財政政策”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婁洪認為,項目選得好,將有助于與金融市場有效銜接,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更好發揮加快經濟循環、穩經濟大盤的作用。
“今年預算報告明確,新增專項債可以用于加快建設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這對經濟增長長期的貢獻更大。”婁洪強調,地方專項債應當更加注重項目管理,特別是縣級專項債管理的建設。要強化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監控,確保項目收益,實現專項債投資的預期目標。
遼寧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院長王振宇認為,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關系到政府履職盡責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維護經濟運行秩序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壓艙石”。去年我國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帶來一些地方財政減收。今年受疫情影響,基層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劇,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壓力加大。“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同時結合頂層設計,更好發揮地方基層政府的積極性,實現多級政府間的有效治理。”
記者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門將強化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金融機構的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發現問題,確保常態化監控機制持續運作。強化對違法違規舉債行為的追究,形成有效震懾,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