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黍成,一年過半,決勝全面小康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為了助力打贏這場“硬仗”,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利用暑假奔走在田野大地:指導林農掌握高產栽培技術;幫助企業提高林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與政府合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林業特色小鎮……作為一所行業特色型高校,南京林業大學鼓勵引導林學、林業工程、風景園林等優勢學科專業人才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走出了一條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的幫扶致富新路子。
“一樹”激活一產業
“青錢柳茶茶質透亮,入口回甘,具有防‘三高’、抗氧化等功效……”日前,“學習強國”愛心助農直播走進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為當地特產的青錢柳茶“帶貨”。
在鶴峰縣巨融林業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叮咚——叮咚”的訂單聲此起彼伏。這些訂單一頭連著企業,一頭系著農戶。“今年青錢柳進入鮮葉高產期,預計全年能收購鮮葉100多萬斤,可為村民帶來收入近1000萬元。”公司創始人高融介紹。“多虧了南林大的專家幫我們發現了這棵珍貴的‘搖錢樹’。”
青錢柳是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因果實形似銅錢又名“搖錢樹”。雖然它是集藥用、保健、材用和觀賞等價值于一身的多功能樹種,但是過去受制于其多零星分布于深山老林和一些自然保護區中,沒能得到很好地開發利用。
2000年,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方升佐教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了解到青錢柳的保護和開發應用價值。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他發現青錢柳的分布區集中在我國中西部高海拔山區,“那里往往自然條件惡劣、社會基礎薄弱,但卻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稟賦優勢。發展青錢柳這樣的多功能樹種,可以幫助當地實現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于是,方升佐打定主意,要讓這棵“搖錢樹”真正為貧困山區老百姓“搖”來財富。
要加速青錢柳的開發利用進程,首先必須解決其人工林資源的培育問題。通過技術處理,方升佐和團隊讓原來需要休眠兩年的青錢柳種子翌年就可發芽;把雄雌花期一致的青錢柳種植在一起,破解了種子空粒的難題。為了充分發揮青錢柳的葉用價值,團隊利用“密植”使青錢柳的個子“變矮”,葉子“變肥”,通過優化栽培措施來提高其藥用成分的含量。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青錢柳葉加入國家新資源食品目錄,為其食用生產和藥用價值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條件。
廿載耕耘,團隊在青錢柳種質資源收集及選優、人工林定向培育、功能性產品的開發利用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了國內最全的青錢柳種質資源庫,初步實現了青錢柳人工林資源培育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2018年,由該團隊牽頭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青錢柳國家創新聯盟正式成立,進一步推動青錢柳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把“一棵樹”做成一個產業,這是南林人的傳統。昔日生長于大山深處的青錢柳,如今在貴州黔東南州、江西井岡山、湖北恩施、廣西百色、湖南城步、安徽石臺、河南商城等地廣泛種植,成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我今年種了270棵青錢柳,第一季鮮葉已經采完,每公斤的收購價格是10-20元,我和妻子日平均收入就有200多元。”算起這筆賬,湖北鶴峰的“脫貧戶”劉桂生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林學是南林大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科之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這些年,南林大的科研團隊依托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圍繞楊樹、竹子、銀杏、杉木等主要經濟林樹種進行資源培育和成果轉化,在中國大地上種下了一片片常青“致富林”。
“造血”扶貧增活力
沙集鎮位于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最東部,曾經這里和蘇北大部分的農業鄉鎮一樣,不具資源優勢,缺乏特色產業,“路北漏粉絲,路南磨粉面,沿河燒磚瓦,全村收破爛”是最真實的寫照。
2007年,南林大校友孫寒,在一趟上海行中看到了一些非常別致的簡易拼裝木質家具。他買了幾件樣品帶回到老家沙集鎮東風村,請來木匠改進設計、加工生產、上網銷售,沒想到第一個月就售出十余萬元,利潤相當可觀。在這個年輕人的帶領下,一時間,整個東風村熱鬧了起來。一臺電腦、一些簡易的機械化加工設備,村民們紛紛效仿“前店后廠”的模式,在自家院子里辦起了家具廠。
就這樣“小作坊”式經營了幾年之后,慢慢地村民們發現,家家戶戶生產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容易產生價格競爭,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大家意識到產品必須要創新才能有出路,可是他們不懂設計,更不具備研發的能力。
帶著“把專家請進村”的想法,2015年睢寧縣沙集鎮人民政府派人專程來到南林大,與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南林大家居院從家具產業的層次、市場、前景、設計、原料、結構等方面對沙集鎮進行全方位幫扶,利用科技助力激活產業扶貧的“造血”機能。
五年來,南林大家居院每年寒暑假都組織師生前往沙集鎮進行調研和業務指導,為村民們免費開辦講座;學院每年為沙集提供至少10套符合要求的簡約家具設計方案,優先向沙集轉讓最新家具研究成果和設計作品;雙方合作舉辦家具設計大獎賽,共同打造“沙集”家具品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如今,沙集鎮確定了以家具為主,花卉綠植、特色農產品和小飾品并行發展的“1+3”電商產業格局。全鎮網店達1.58萬個,從事電商人員近4萬人。2019年電商銷售額超過140億元,全鎮1636戶4682人實現了全部脫貧。
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發展木材精深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廣大貧困地區尤其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南京林業大學林業工程學科長期在國內同類學科中保持領先地位,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名單。這些年,林業工程學科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先后打造了中國的速生木材加工產業、竹材加工產業和農作物秸稈加工產業,帶領千萬老百姓在綠水青山間共圓小康夢。
“美麗”帶火新經濟
春有櫻花爛漫,夏有竹林消暑,秋有碩果盈枝,冬有臘梅暗香。位于南京市溧水城區約10公里的孔家社區陸家村地理位置優越,適宜發展鄉村休閑。
然而,曾經的陸家村大量空置農舍破敗不堪,公共綠地雜樹叢生,基礎設施嚴重落后。自打南林大“美麗鄉村鄉土化景觀提升”課題組來到這里,針對陸家村的現狀,從空間布局、環境景觀、交通組織、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進行全方位升級,將原本荒蕪破敗的村莊改造成為“竹林深處、樂居陸家”的新農村。
“我現在經常在朋友圈里曬我們陸家村。”村民王富貴樂呵呵地說。這幾年,村子里的環境越來越贊,設施越配越全,房子越建越靚,王富貴跟許多進城務工的年輕人不一樣,從城市回到了鄉村,開起了農家樂,當起了小老板,“日子越過越甜!”
最近,該團隊又拿下了一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針對西北、東北、華北等全國六大區域,構建跨氣候帶的大尺度村鎮植物景觀風貌地理空間數據庫,以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論為依據,繪制一幅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特色鄉土植物景觀圖譜。
“只有把‘美麗鄉村’建設好,才能釋放出‘美麗經濟’的內在潛力。”南京林業大學校長、風景園林學科帶頭人王浩說,“要通過構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服務業的綠色產業結構,讓農民從‘美麗山水’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
風景園林學科是南林大傳統優勢特色學科之一,依托60余年的歷史積淀,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獲評“A-”。近年來,該學科致力于美麗鄉村的鄉土化景觀改造,將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應用于全國20多個省市的生態園林城鄉規劃和建設,改善了60余個城鄉的形象品牌,在中華大地上打造了一幅幅“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新景象。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南林人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為指引,以學科群對接產業群,將一條條綠中尋金、變綠為金的生態產業鏈在廣袤的疆土上鋪展開來。
“將學科發展前沿轉化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不竭動力,這不僅是大學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現實需要。”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繆志聰 通訊員 方彥蘅)